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界关于汉字拼音化的思想争论
发布时间:2021-12-29 22:54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获得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汉字拼音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看似社会支持态度占据主导的局面之下,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此问题却存在较大的分歧,远没有达成集体共识。在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出台前后,知识界围绕着汉字是否应该拼音化、汉字能不能拼音化等问题的思想争鸣逐渐公开化,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这场思想争鸣客观上使得党和政府进一步意识到汉字拼音化的方向并不是定论,而这一争论所留下的思想遗产也为1980年代中后期国家调整文字改革方向奠定了基础。
【文章来源】:人文杂志. 2020,(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表意和拼音
二、汉字与汉语
三、教育和应用
四、拼音化与民族文化
余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甘宁边区的新文字运动——以延安县冬学为中心[J]. 王建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2]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新文字冬学运动[J]. 王元周. 抗日战争研究. 2009(03)
[3]郭沫若、宋庆龄与斯大林的一次谈话[J]. 张柏春. 百年潮. 2008(05)
[4]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J]. 王宁. 中国社会科学. 1997(01)
[5]对于废除汉字改用拼音字的商榷[J]. 王重言. 文字改革. 1957(10)
[6]方块字必须用拼音文字来代替[J]. 竺可桢. 文字改革. 1957(10)
[7]拥护文字改革的拼音方向[J]. 翁文灏. 文字改革. 1957(10)
[8]关于文字改革的两个问题[J]. 高名凱. 文字改革. 1957(08)
[9]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说起[J]. 吕叔湘. 文字改革. 1957(08)
[10]普通话可以拼音——对《普通话用拼音文字表达是否便利》的意见[J]. 朱文熊,周梦贤. 文字改革. 1957(08)
本文编号:3556993
【文章来源】:人文杂志. 2020,(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表意和拼音
二、汉字与汉语
三、教育和应用
四、拼音化与民族文化
余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甘宁边区的新文字运动——以延安县冬学为中心[J]. 王建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2]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新文字冬学运动[J]. 王元周. 抗日战争研究. 2009(03)
[3]郭沫若、宋庆龄与斯大林的一次谈话[J]. 张柏春. 百年潮. 2008(05)
[4]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J]. 王宁. 中国社会科学. 1997(01)
[5]对于废除汉字改用拼音字的商榷[J]. 王重言. 文字改革. 1957(10)
[6]方块字必须用拼音文字来代替[J]. 竺可桢. 文字改革. 1957(10)
[7]拥护文字改革的拼音方向[J]. 翁文灏. 文字改革. 1957(10)
[8]关于文字改革的两个问题[J]. 高名凱. 文字改革. 1957(08)
[9]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说起[J]. 吕叔湘. 文字改革. 1957(08)
[10]普通话可以拼音——对《普通话用拼音文字表达是否便利》的意见[J]. 朱文熊,周梦贤. 文字改革. 1957(08)
本文编号:3556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556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