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隋代石刻楷書構件合併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6 23:20
  楷書萌芽於漢末,形成於魏晉時期,成熟於唐,定型於宋,一直沿用至今。隋以前,魏晉南北朝文字形體混亂不一,篆隸楷間雜,隋以後,唐代楷書達到成熟,以字書爲標準規範。隋代楷書上承魏晉,下啟初唐,正處於楷書字形由混亂趨於規範的過渡時期,異體字繁多,這些異體字的形體變異往往反映在構件的變異上。構件向下可看筆畫,向上可看整字,是研究文字變異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因此,研究隋代楷書的實際使用情況,有必要從構件變異出發,對構件運動情況全面瞭解,進而探尋其內部規律,挖掘變異的原因。石刻文獻是研究文字最爲可靠材料之一,是寶貴的同時資料。由於隋代可供研究的版刻和抄卷等同時資料都非常少,在留下來的同時資料中,數量上足夠用來研究的,只有隋代石刻。石刻不易磨改,能保存本真,它相較於輾轉流傳的後時資料而言更能反映隋代文字使用的真實面貌。我們選取了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寫的《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中所有可用材料,並以王其禕、周曉薇的《隋代墓誌銘彙考》所收錄石刻拓片;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石刻拓本資料”;趙文成、趙君平的《秦晉豫新出墓誌搜佚續編》等材料爲參照。所選拓片文字結構清晰度達到90%以上,材料總字數...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緒論
    0.1 研究對象
    0.2 術語界定
    0.3 隋代石刻楷書研究綜述
        0.3.1 隋代石刻研究現狀
        0.3.2 楷書研究現狀
        0.3.3 文字構件研究現狀
    0.4 選題意義和研究方法
        0.4.1 選題意義
        0.4.2 研究思路和步驟
        0.4.3 研究方法
1 字樣整理及構件拆分
    1.1 工作平台
        1.1.1 文本錄入及瀏覽功能
        1.1.2 字樣整理及查詢功能
        1.1.3 構件拆分功能
    1.2 選材標準
        1.2.1 清晰完整
        1.2.2 楷書
    1.3 單字整理
        1.3.1 字樣提取
        1.3.2 文字認同
    1.4 構件拆分
        1.4.1 單字結構模式
        1.4.2 單字構件層級
        1.4.3 構件拆分原則
    1.5 構件標註
2 構件合併的數量分析
    2.1 構件增加
        2.1.1 有理據增加
        2.1.2 無理據增加
    2.2 構件減少
        2.2.1 有理據減少
        2.2.2 無理據減少
    2.3 構件改變
        2.3.1 有理據改變
        2.3.2 無理據改變
3 構件合併的原因
    3.1 內部原因
        3.1.1 漢字的本質屬性
        3.1.2 簡化的總體走向
        3.1.3 漢字的構字特徵
        3.1.4 不强調差異
        3.1.5 筆畫的簡易化
    3.2 外部原因
        3.2.1 載體與刻寫工具的影響
        3.2.2 個人的差異
        3.2.3 官方的規範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發表論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隋代楷书的定位及地位——兼及汉字断代及楷书分期问题[J]. 刘元春.  中国文字研究. 2015(02)
[2]五代墓志俗字类型及成因探析[J]. 周阿根.  中国文字研究. 2014(02)
[3]评李圃“字素”理论[J]. 曾小鵬,武曉麗.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13(00)
[4]试论隋唐五代时期石刻楷书的历史地位[J]. 李海燕.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10(03)
[5]隋唐五代石刻楷书发展的文化阐释[J]. 李海燕.  理论界. 2010(08)
[6]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中的构件“口”[J]. 何山.  中国文字研究. 2008(02)
[7]隋唐五代石刻楷字研究综述[J]. 李海燕,郭彦.  重庆社会科学. 2008(05)
[8]正本清源说异体[J]. 李圃.  语言研究. 2003(01)
[9]说字素[J]. 李玲璞.  语文研究. 1993(01)

博士论文
[1]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研究[D]. 何山.西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隋代楷書構件分化研究[D]. 趙丹丹.西南大学 2016
[2]隋代墓誌楷書構件混同研究[D]. 裴丹凤.西南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711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711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3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