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的社会认知分析法”视角下的交际语境的事件域认知模型解读
本文关键词:“语用学的社会认知分析法”视角下的交际语境的事件域认知模型解读
【摘要】:"语用学的社会认知分析法"将交际中社会和个体因素合为一体,充分考虑了"合作原则"和"自我为中心原则"的对立与统一;这一理论框架可以用于解释前语境和实际情景语境间的动态交互关系。本文总结了该分析法中的"语用"、"社会"和"认知"三要素,并将之运用到以"事件"为语用意义分析单位的三则房地产广告交际语境的研究中。研究表明,事件域认知模型把复杂的具体交际语境提炼为可以解释概念结构的、高度统一的认知模型,它对于"语用学的社会认知分析法"中的动态交际语境研究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关键词】: 语用学 事件域认知模型 交际过程 事件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学科内的界面研究不断深入,语用学家们从心理认知的角度出发,将语用学视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冉永平,2002),Sperber和Wilson(1986)超越了语码交际模式而创立了认知语用学(王寅,2006),中国学者进一步发展了新认知语用学(陈新仁,2011);Anderse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J];现代外语;2005年01期
2 冉永平;认知语用学的焦点问题探索[J];现代外语;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守满,姚明发;近50年来“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反思[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叶淑斌;语用推理与话语的理解[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年01期
3 侯智德;;语用策略认知关联研究[J];外语研究;2006年03期
4 陈香兰;;从认知因素的重视程度纵览语用推理研究[J];外语研究;2007年05期
5 冉永平;认知语用学探微[J];外语学刊;2002年04期
6 韩红;文化间性话语中语义研究的自我理解[J];外语学刊;2004年01期
7 王正元;;报纸标题标记性质及功能分析[J];外语学刊;2007年01期
8 叶琳;英语课堂交际活动中语用策略与最佳关联性[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4期
9 冉永平;词汇语用学及语用充实[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5期
10 冉永平;;语用学的多学科视角——Cummings新著《语用学》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淑斌;;比较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语用推理模式的不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2005年
2 于海飞;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4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O-知音;俄语人称范畴的文化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6 张洪芹;动态词义识解论[D];河南大学;2007年
7 林正军;英语感知动词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韩大伟;英汉运动类动词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翁玉莲;报刊新闻评论话语的功能语法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Maharani(陈玉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会萍;关联理论与隐喻性话语[D];湖南大学;2002年
2 刘全国;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风格三维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解修振;语用标记语动态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之启迪[D];吉林大学;2004年
4 管玮;[D];浙江大学;2005年
5 央泉;翻译·关联·跨文化交际[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宋静;间接言语行为的解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唐丽娜;听话人对评价言语行为的理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舒;礼貌研究的认知视角[D];河南大学;2006年
9 阴瑛;英语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意识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胡桂丽;目的原则下的中国法庭审判话语标记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婷婷,刘丰;广告英语中人际意义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朱洪涛;英语广告语篇中人称、语气的人际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3 邓志勇;广告中的类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2期
4 冉永平;语用过程中的认知语境及其语用制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8期
5 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6 陈其功,辛春雷;广告英语语篇的人际意义及其体现的劝说功能[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3期
8 王寅,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9 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10 张辉,蔡辉;认知语言学与关联理论的互补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曙;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对公益广告的人际意义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2 杨希;汉语汽车广告的人际意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阳;冯柱;;俄汉词层面的语用信息对比[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王琳;;基于会话含义理论的汽车警示语分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宋玲;;请客吃饭中得体语言的语用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3期
4 申屠春春;;从事件域认知模型看汉语反义合成词的词义变化[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5 张婷婷;;言语幽默的语用功能阐释[J];才智;2011年18期
6 杨夏;;话剧《茶馆》的会话含义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7 周亚云;;政治话语中模糊修辞的语用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8 彭志斌;;国内双关研究述评[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03期
9 熊维俊;;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和结构边界原则的二语写作教学构想[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4期
10 李志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与奈达的翻译思想[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瞿麦生;;论语用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3 刁力人;;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陶原珂;;语义解释和语境解释的分合与配置——以法汉词典和英汉词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刘根辉;李德华;尉迟治平;;形式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展望[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敏;;认知语言心理学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雍和明;;现代语言学对双语词典编纂的启示[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陆少兵;;法庭语境中预设的心理认知[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胡佩迦;;“差不多”和“差点儿”的认知考察[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名方;;修辞学科学化的积极追求——兼评王希杰修辞思想[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中华 渤海大学中文系;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文枫;打开语言的窗口[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庞可慧;“期待”不“期待”,,观众说了算[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4 贾玉成;译学语境研究的新期待[N];文艺报;2006年
5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顾曰国;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7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本报通讯员 邓虹、程秀丽 本报记者 郭扶庚;语言学研究跨越式发展令人瞩目[N];光明日报;2002年
9 王德春;世界上最大的一套语言学百科全书中国落地[N];文汇报;2008年
10 刘凤侠;交际法教学特征探析[N];吉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华;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张淑玲;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5 刘建刚;语用选择与等效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王志栋;语用要点识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8 崔国鑫;语用视野下的会话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韩戈玲;语用标记语:双边最佳交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10 陈敏;宋人笔记与汉语词汇学[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强;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对语用学起源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怡;“说谎”的语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冯芸;话语幽默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策略[D];重庆大学;2007年
4 李欣;英汉言语幽默语言与文化方面的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5 干静枫;[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6 曾玉洁;价格标示与价格词语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潘爱华;语用学与现代戏剧翻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8 万成兵;冗余的人际交流和语用观[D];四川大学;2005年
9 孙靓;《吕氏春秋》中的语用思想[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吴婵;对南宁市民语码转换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47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54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