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本文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摘要】:传统的隐喻研究一般是将隐喻看作修辞手段,而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则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分析的重点是已经形成的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一理论将隐喻研究正式纳入了认知科学的领域。概念隐喻是认知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种隐喻思维可以将抽象的世界概念化。 莱考夫认为概念隐喻可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三类,本文将基于莱考夫的分类方法,运用统计法、列举法和归纳法,对《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类分析,通过其运作机制验证西方的概念隐喻分类标准对汉语语料同样适用,从而证明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遍存在性,并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研究引入语言学领域。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回顾隐喻研究的历史并阐述其发展现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包括本质、特点及分类;第三部分是论文的重点,根据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的运作机制及分类方法,对《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出现的概念隐喻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第四部分为结语,得出概念隐喻的普遍适用的结论。
【关键词】:概念隐喻 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 本体隐喻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一、绪论9-19
- 1.1 隐喻研究综述9-14
- 1.1.1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9-12
- 1.1.2 国内隐喻研究综述12-14
- 1.2 概念隐喻研究综述14-17
- 1.2.1 概念隐喻的本质14
- 1.2.2 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14-15
- 1.2.3 概念隐喻的特点15-16
- 1.2.4 概念隐喻的分类16-17
- 1.3 《额尔古纳河右岸》研究综述17-19
- 二、《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方位隐喻19-27
- 2.1 关于“上——下”的隐喻20-22
- 2.1.1 理想状态为上,不理想的状态为下20-21
- 2.1.2 地位高为上,地位低为下21
- 2.1.3 增加为上,减少为下21-22
- 2.2 关于“高——低”的隐喻22-23
- 2.2.1 能力强为高,能力差为低22
- 2.2.2 情绪好为高,情绪差为低22
- 2.2.3 多为高,少为低22-23
- 2.3 关于“深——浅”的隐喻23-24
- 2.3.1 颜色重为深,颜色轻为浅23
- 2.3.2 程度重为深,程度轻为浅23
- 2.3.3 时间久为深,时间短为浅23-24
- 2.4 关于“开——关”的隐喻24
- 2.5 关于“前——后”的隐喻24-25
- 2.6 关于“过来——过去”的隐喻25
- 2.7 关于“起来”的隐喻25-27
- 2.7.1 情绪的变化25-26
- 2.7.2 状态的变化26-27
- 三、《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本体隐喻27-35
- 3.1 容器隐喻27-32
- 3.1.1 将“身体”看作容器28-29
- 3.1.2 将“空间”看作容器29-30
- 3.1.3 将“时间”看作容器30
- 3.1.4 将“范围”看作容器30-31
- 3.1.5 将“生活状态”看作容器31
- 3.1.6 将“社会群体”看作容器31-32
- 3.1.7 将“事件”看作容器32
- 3.1.8 其他容器隐喻32
- 3.2 拟人隐喻32-35
- 3.2.1 生物拟人32-33
- 3.2.2 非生物拟人33
- 3.2.3 抽象事物拟人33-35
- 四、《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结构隐喻35-47
- 4.1 关于“时间”的隐喻35-36
- 4.1.1 时间是有限的资源35
- 4.1.2 时间是金钱35-36
- 4.2 关于“情感”的隐喻36-40
- 4.2.1 情感是体温的变化36-37
- 4.2.2 情感是面部表情的变化37-38
- 4.2.3 情感是身体器官的变化38-40
- 4.3 关于“人”的隐喻40-43
- 4.3.1 人是动物40-41
- 4.3.2 人是植物41-42
- 4.3.3 人是抽象事物42
- 4.3.4 人是客观事物42-43
- 4.4 关于“死亡”的隐喻43-44
- 4.4.1 死亡是休息43
- 4.4.2 死亡是离开43
- 4.4.3 死亡是上天43-44
- 4.5 关于“自然”的隐喻44-45
- 4.6 关于“职业”隐喻45-47
- 五、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49
- 致谢49-5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军航;;概念隐喻类型述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吕玮;;英汉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程鹤;冯丹;;从认知角度看概念隐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黄乐丹;;从概念隐喻看英汉文化[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郝辉;;英汉时间概念隐喻中的方向对比[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杨洪艳;;从“寸金难买寸光阴”谈莱克夫的概念隐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张志慧;;英汉“人是物体”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J];台州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叶鸣;;英汉“心”的概念隐喻对比[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02期
9 刘瑞琴;;从认知角度比较英汉概念隐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唐汉娟;;概念隐喻——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雁翎;;从众参与者中的概念隐喻:MOREIS GOOD[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朱海燕;;Evaluating Temporal Metaphor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林佑益;基于认知心理语言的五行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谷浩荣;基于概念隐喻的中医藏象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金晶银;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丁月华;概念隐喻理解中的美感体验对科学概念理解的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李毅;基于语料库的隐喻普遍性与变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琳琳;商业广告的概念隐喻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邓远洪;从概念隐喻的视角研究“左—右”的意义[D];西华大学;2009年
3 陈敏;中美语言中政治概念隐喻对比[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靳亚男;广告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谢红梅;英汉饮食习语中的概念隐喻[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异;汉英饮食范畴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丽萍;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友情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敏;中美商务语境中常用概念隐喻及其文化根源的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 胡文捷;英汉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肖清玲;概念隐喻的解释和构建功能[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15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15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