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转向:课程史研究的新取向
本文关键词:语言学转向:课程史研究的新取向
【摘要】:在整个课程领域经历着语言学转向的同时,课程史研究也已经在后结构主义思想和"新文化史"潮流的影响下,突破传统的思想史和社会史书写理路,以课程话语作为历史考察的对象,揭示知识和权力间的关联,同时将自身的历史书写作为一种话语实践进行反思,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课程探究方式。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课程史 语言学转向 后结构主义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
【分类号】:H0
【正文快照】: 派纳(Pinar)等人在《理解课程》一书中谈到,如果说传统的课程领域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具有反理论和反历史的倾向,那么,经过概念重建的当代课程领域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其深远的历史性”。[1]从这一角度来看,“后概念重建”(Post-Reconceptualization)时期的课程领域则有两个相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汤锋旺;;中间路线——伊格尔斯眼中的后现代史学[J];晋中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周兵;;林·亨特与新文化史[J];史林;2007年04期
3 蔡曙山;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J];学术界;2001年01期
4 张羽佳;;论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J];哲学动态;2006年03期
5 冯加渔;;课程研究的语言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燕;;谈莫言小说《红高粱》体现的人的本性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2 刘宁;;权力话语下的女性启蒙——以“文革”三部“革命样板戏”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贾少英;;身体转向语境下林白小说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刘忠;;翻转的程序与颠倒的当事人——正当程序理论的电影文本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5 陈颀;;美国私营监狱的复兴——一个惩罚哲学的透视[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于明;;法律规则、社会规范与转型社会中的司法——《叔向使诒子产书》的法理学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7 陈柏峰;;群众路线三十年(1978—2008)——以乡村治安工作为中心[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8 李肖;;论社会转型期的权力制约与利益表达——福柯权力谱系学的现代启示[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华金余;;“垃圾”还是经典:也谈中国当代文学经典问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陈香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身体政治[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华生;;刑罚轻缓化的犯罪学根据[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3 孙吉胜;;国际关系的语言转向与建构主义的发展研究:以语言游戏为例[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4 蔡曙山;;深遂的学术眼光 宽容的人格力量——周礼全先生的学问人生之路[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5 曾国东;蔡震宇;;执法观、法治思维与法律权威——一种检察权运行语境的视角[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6 ;权力的眼睛:微博场景的视觉文化研究——从福柯“全景监狱”的隐喻说起[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7 袁晶晶;;从坝坝足球运动看非正式规则的效力[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4辑)[C];2011年
8 张爱凤;;对当代新闻报道理念和实践的另类思考——文化政治学视角下的媒介批评[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0)——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论文集[C];2010年
9 江娟;;纸上空间——一个城市的报纸与它们建构和想象的城市[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10 鲁楠;;监狱的隐喻——评福柯《规训与惩罚》[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7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陈洁丽;学校教育惩戒权的国际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周磊;法律与身体[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赵俊杰;论我国死刑废除中的民意引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慧;空间变迁与环境行为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林源;我国刑罚结构的缺陷与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仲民;后现代史学理论述论[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2 陈启能;“后现代状态”与历史学[J];东岳论丛;2004年02期
3 王海涛;历史学: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J];东岳论丛;2004年06期
4 程群;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挑战——读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J];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06期
5 潘娜娜;;巴克尔的历史哲学初探[J];求索;2006年02期
6 杨豫,李霞,舒小昀;新文化史学的兴起——与剑桥大学彼得伯克教授座谈侧记[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1期
7 刘北成,张耕华,彭刚,赵立行,郭艳君;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2期
8 张仲民;伊格尔斯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中对后现代史学理论的认知[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2期
9 杨共乐;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史学[J];史学史研究;2003年03期
10 乔治·伊格斯;王贞平;;介于学术与诗歌之间的历史编纂——对海登·怀特历史编纂方法的反思[J];史学史研究;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谢延龙;在通往语言途中的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浩;;后现代主义历史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J];学习与探索;2009年01期
2 左其福;;语言学转向与20世纪西方文论观念的变革[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覃安基;;从语言到语言: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游戏”——20世纪语言学转向及其影响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4 骆小所;语言学转向和修辞学转向的意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5 吴昊;;语境意识的崛起——语言学转向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一种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01期
6 王中祥;高燕;;后结构主义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互动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彭艳虹;;后现代视野中的西方哲学语言学[J];求索;2007年07期
8 陆俊杰;;语言学转向:内涵·历史·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02期
9 张碧;严卿;;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的语言学转向[J];中国研究生;2009年08期
10 艾洁;崔军艺;;论符号学理论的语言学特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炯;;王希杰的后结构主义倾向[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2 孟华;;后结构主义:王希杰语言理论的倾向[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3 陈炯;;也谈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后结构主义——与孟华先生商榷[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4 孟华;;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后结构主义——走向对话的汉语理论界[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5 王希杰;李名方;;关于得体修辞学的通信[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子荣;;中国现代修辞学卓著成就的一个见证——评《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丁汉;;论“废话” 语言现象学札记[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8 ;王希杰、聂焱网络对话(代前言)[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胡瑞娜;;当代反实在论的语义分析走向[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10 伍瑜;;“互文性”及相关问题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焱;“有话好好说”与“读书先须识字”[N];南方周末;2007年
2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汪堂家;“后现代”衍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石若英;走向文化的双向对话[N];长江日报;2007年
4 谭学纯;学术传播和话语权[N];光明日报;2006年
5 何成洲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表演性”越界:语言、性别与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姜艳萍;创立中国语言学创新平台[N];联合日报;2010年
7 钱冠连 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 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修辞学路向何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盛玉麒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料库方法:语言学研究的范式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D];吉林大学;2005年
3 彭利元;论语境化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冬蕾;媒体影像的语言学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1年
2 李蔓;语言之为语言—人之为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颜卡跃;隐喻探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白天;译者主体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杜玉生;翻译研究中的伦理性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徐岚;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谢娅;翻译中的性别[D];四川大学;2006年
8 王辉;从认知心理的角度论译者主体性[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林春静;隐喻及其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孔凡;译学领域中的互文性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70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7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