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V掉”结构的句法语义及韩国留学生习得偏误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3 11:33

  本文关键词:“V掉”结构的句法语义及韩国留学生习得偏误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V掉” 语义 虚化 偏误分析


【摘要】:汉语动补短语中的结果补语是汉语表达中使用最频繁、最常用的语法点之一。所以,这一语法点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也使得很多留学生较难掌握,对外汉语教师也将其列为课堂讲解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以北大语料库(CCL)语料、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韩国留学生在汉语结果补语习得方面出现的偏误语料、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级对外汉语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共同整理的留学生语法偏误分析语料库为基础语料依据,对汉语中“掉”从实义动词到“V掉”中的结果补语“掉”的语义类型进行了例证分析,,并对“V掉”中的“掉”的虚化原因进行了举例解释;在这一本体研究的基础之上,文章对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结果补语“掉”的语法偏误进行了分类,描述并解释了出现偏误的原因。最后提出了针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教学建议。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说明了本文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价值,从结果补语的本体研究、偏误分析的整体性研究、韩国留学生的偏误分析等几个方面阐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一些不足之处。并对本文中所采用的语料来源进行了说明。 第二部分主要从“掉”最初的词义,到“V掉中“掉””的语义类型进行逐个描述分析,根据“掉”与相关动词组成动补结构时的语义变化,将其分为“掉1”表示人或物体脱离、离开;“掉2”表示人或物体消失;“掉3”表示事件完成。并根据“掉1”到“掉2”,“掉1”到“掉3”的语义变化轨迹,来分析“V掉”中“掉”的虚化过程及其动因,并对“V掉”结构中,与“掉”相结合的相关动词的选择从动词及物性、动词音节方面以及动词自身的特点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举例证明。 第三部分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韩国留学生在汉语结果补语这一语法点上的偏误语料为主、北京大学语料库(CCL)以及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级对外汉语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集体整理的韩国留学生语法偏误语料库为基础,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将所收集语料中的偏误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动词遗漏的偏误、“了”代替结果补语的回避偏误、“V掉”中否定词“没”和“不”的误用以及补语“掉”和其他补语共现的偏误。在进行偏误分析的同时也对偏误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具体有:母语负迁移、学习策略的干扰、教材存在的不足、学习环境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主观因素。 第四部分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教师和留学生分别提出了建议。给教师提出的建议是:加强汉语和韩国语的对比研究、采用组合和聚合的教学方法、采用直观化教学方法、课堂情景模拟教学以及增加课后练习这五个方面。给韩国留学生提出的学习建议是:培养自己的汉语思维习惯、采用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以及重视课后练习这三个方面。 最后是结语,总结了研究结果,说明文章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V掉” 语义 虚化 偏误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一、 绪论11-19
  • (一) 选题意义及价值11
  • (二) 研究综述11-17
  • 1. 对动结式的研究11-13
  • 2. 对“V 掉”的个案研究13-15
  • 3. 汉语结果补语“V 掉”的偏误研究15-17
  • (三) 本文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17-19
  • 1. 拟采用的理论、方法17
  • 2. 语料来源17-19
  • 二、 “V 掉”中“掉”的语义类型及对动词的选择19-27
  • (一) 关于“掉”的词义19
  • (二) “V 掉”中“掉”的语义类型19-20
  • (三) “V 掉”中“掉”的虚化20-23
  • (四)“V 掉”中“掉”对相关动词成分的选择23-26
  • 本章小结26-27
  • 三、 韩国学生习得结果补语“V 掉”偏误分析27-39
  • (一) “V 掉”偏误类型及分析27-35
  • 1. 动词遗漏的偏误27-32
  • 2. 回避——“了”代替结果补语32-33
  • 3. 动结式“V 掉”否定词“没”和“不”的误用33-34
  • 4. 补语“掉”和其他补语共现的偏误34-35
  • (二) “V 掉”偏误成因分析35-39
  • 1. 母语负迁移35-36
  • 2. 学习策略的干扰36
  • 3. 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36-37
  • 4. 教材存在的不足37
  • 5. 课堂教学中的疏漏37-39
  • 四、 教学建议39-45
  • (一) 给教师的建议39-43
  • 1. 加强汉语和韩国语的对比研究39
  • 2. 采用组合和聚合的教学方式39-40
  • 3. 采取直观化教学方法40-41
  • 4. 课堂情景模拟教学41-42
  • 5. 增加课后练习42-43
  • (二) 给学生的建议43-45
  • 1. 培养汉语思维习惯43
  • 2. 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43-44
  • 3. 重视课后练习44-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恒;对韩国留学生汉语发音中一些问题的解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李吉子;;对韩国留学生的医古文教学之我见[J];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08期

3 郑巧斐;;韩国留学生“一样”句及“不一样”句的使用情况考察[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陈燕玲;;韩国留学生汉语发音习得偏误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5 王君明;崔瑛;常瑛;贾玉梅;冯静;;韩国留学生中药学教学心得[J];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05期

6 石琳;;针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成语习得及教学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7 白琼烨;;韩国留学生日常会话分析之个案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年S1期

8 李敬姬;;试论对韩国留学生的语音教学[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陈秉江;蒋天岚;;小议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纠音技巧[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0期

10 车正兰;;韩国留学生的文化教学研究[J];理论界;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华勇;金东洙;;韩国留学生系统解剖学三语教学模式的探索[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华勇;;韩国留学生人体解剖学学习焦虑感分析[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华勇;;针对韩国留学生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2年

4 樊富珉;郑善美;;团体心理辅导对韩国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干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陈华勇;;针对韩国留学生“stress”的策略初探[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迎永 郭松;挖掘特色市场[N];金融时报;2004年

2 常宇;一个韩国留学生的中医情结[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应”的两种读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4 唐小明 陈鑫 本刊记者 奚正东;追求“零缺陷”的教育[N];成都日报;2007年

5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地方”的两个读音意思有何区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6 张倩;让警徽更明亮[N];西安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于宛尼;整容:美丽的唯一途径?[N];工人日报;2010年

8 ;敞开国际胸怀 铸造特色品牌[N];连云港日报;2010年

9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源于”跟“缘于”用法有什么不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10 ;中国双赢外交博得赞赏[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芮晟豪;传播网络分析:韩国留学生在上海的文化适应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柳;在苏韩国留学生的族际交往和国民性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黄雪;韩国留学生“比”字句习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沈学牧;对韩国留学生典型语气词“吗,呢”习得过程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4 郭珊珊;基于韩国留学生学习风格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朴丁美;在华韩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静文;韩国留学生“是”字句习得情况考察与分析[D];安徽大学;2014年

7 高致远;韩国留学生文化课教学初探[D];鲁东大学;2014年

8 周圣芳;中高级韩国留学生叙事语篇省略偏误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蒋辰超;韩国留学生“是 的”句习得及相关偏误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刘珊珊;中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声调声学实验与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84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84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5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