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壮语黄齐话人称代词的格范畴初探

发布时间:2017-09-06 20:09

  本文关键词:壮语黄齐话人称代词的格范畴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壮语 人称代词 格范畴 话题


【摘要】:壮语黄齐话通过词根的辅音、元音、声调等屈折手段将人称代词分为"本格"和"变格",分别表现为"话题"与"非话题"的语法特征。黄齐话人称代词的格范畴可能是自身机制独自发展的结果。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关键词】壮语 人称代词 格范畴 话题
【分类号】:H218
【正文快照】: 在学界看来,汉藏语系语言中存在格范畴的,大都是藏缅语族语言,例如白语、纳西语、哈尼语、基诺语、巴语及洛巴语等语言的人称代词均有格的变化(这方面有不少的科研成果问世),汉语、壮侗语等其他语言则没有这种可能。王力先生甚至认为:“毫无分别的两种人称代词在一种语言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宏开;藏缅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研究[J];民族语文;1995年02期

2 尹龙;循化话中人称代词的变格范畴[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3 黄高飞;;阳江话人称代词的数和格[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红生;;大荔方言三身人称代词的语法形态特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李大勤;藏缅语人称代词和名词的“数”──藏缅语“数”范畴研究之一[J];民族语文;2001年05期

3 马伟;试探河洲话的产生基础[J];青海民族研究;1997年02期

4 尹龙;;循化话中的语气词刍议[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周炜;当代藏语语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02期

6 乔全生;;山西方言人称代词的几个特点[J];中国语文;1996年01期

7 张薇;;海盐沈荡话人称代词的“格”[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慧丽;汉语方言变韵的语音格局[D];北京大学;2011年

2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时兵;古汉语双宾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4 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赵金灿;云南鹤庆白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杨西彬;扩充的格位理论与汉语相关句法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朝华;递系式的内部结构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赵燕珍;赵庄白语描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张桂梅;《红楼梦》前八十回“这”、“那”两系指示代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曲媛媛;汉语递系式的认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刘聪;中国白语研究史回顾[D];云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甘于恩;广东四邑方言代词系统的综合考察[J];语文研究;2001年02期

2 甘于恩;;广东粤方言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形式[J];中国语文;1997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富宁;关于现代俄语代词的若干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7年02期

2 季永兴;;壮汉代词数词量词名词结构形式比较分析[J];民族语文;1993年04期

3 袁家骅;;汉壮语的体词向心结构[J];民族语文;1979年02期

4 陆天桥;汉语“是”在壮语中的同源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5 蒙元耀;壮语的后置状语[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6 蒙元耀;壮傣侗语言底层之比较[J];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02期

7 蒙凤姣;七百弄壮语表示性别的词[J];民族语文;2001年06期

8 韦达;壮语歇后语与壮族的幽默性格——壮语熟语文化系列研究之三[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9 郑贻青;壮语德靖土语的否定方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10 李锦芳;西林壮语人称代词探析[J];民族语文;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彦诚;;红丰仡佬语的人称代词系统[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李锦芳;何彦诚;梁敢;杨琴芳;;西林壮汉文化的交融——谈西林壮语汉借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发展变异[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3 王治敏;李芸;俞士汶;;人称代词和名词的组合搭配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侯小丽;;三原话人称代词的数与格[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周国炎;;布依语人称代词中几种特殊的称代方式[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6 张元生;;方块壮字[A];中国民族古文字[C];1982年

7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张元生;;壮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方块壮字[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9 肖放亮;;南昌县(塘南)方言的人称代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晓琪;章欣;;“据……看/说”及其相关格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胜;浅谈朔城区的人称代词“Sl”[N];朔州日报;2009年

2 记者 覃海明 通讯员 黄如猛;我区推广使用壮语文工作有创新[N];广西日报;2003年

3 韦淑珍;壮语信息处理系统亟待开发[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王奇;语信司赴广西调研民族语言文字工作[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5 记者 蒋林邋本报实习生 陆丽源 任凤芝;纪念国务院颁布《壮文方案》50周年[N];广西日报;2007年

6 覃祥周;广西首本壮语文教材在港发行[N];西部时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玲;他们,为壮语言文化传承而努力[N];南宁日报;2009年

8 本版编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孙宏开 采写整理 本报记者 赵志研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周耀文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王远新;以文载言 共享同一片蓝天[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石如清;一简对多繁的字不能改回去[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10 ;民族语言文字简介(四)[N];贵州民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名应;桂东(林岩)壮语方言岛语音研究:范式综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曹凯;壮语方言体标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韦茂繁;下坳壮语参考语法[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黄美新;大新壮语形容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齐旺;台语北部方言核心词变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梁敢;壮语体貌范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贾娇燕;《醒世姻缘传》社会称谓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金顺吉;韩汉语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覃东生;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晶;英汉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贾英敏;官话方言中的人称代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胡伟;秦简人称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武青春;越汉人称代词语用功能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沈晓敏;《新编五代史平话》人称代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陈建君;英汉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兰雪香;柳城县六塘壮语代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8 罗海燕;海南闽语人称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晓红;由《聊斋俚曲》看淄川方言人称代词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萱春;《史记》中的人称代词[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05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05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7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