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修辞中的谓词快速范畴化现象
本文关键词:积极修辞中的谓词快速范畴化现象
【摘要】:谓词的快速范畴化是语文层面的一种积极修辞现象。它一般需要前文语境的铺垫,并通过特定的语法结构强制实现。现代汉语里还存在一些"构式",系统地承担快速范畴化的功能。谓词快速范畴化的背后存在着一定的语用动因,有的跟委婉有关系,有的则跟求新有关系。谓词的快速范畴化,顺应了社会生活急速发展和语言本身发展的要求,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积极修辞 谓词 范畴化
【基金】:2011年度复旦大学人文基金“学术访问资助”计划资助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积极是人类固有的一种本性。”(任俊2006:12)它与智慧、乐观不可或分,代表着建设和创造的力量。正是这种本性,使我们人类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主要也是人类所拥有的积极方面的东西的累积。(任俊2010:12)积极修辞的概念已经诞生100多年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军;试论比喻的形成原理和审美作用[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2 张建安;当下文学作品中的积极修辞摭谈[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王未;;消极修辞和语法问题[J];毕节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史厚敏;;相似性——范畴化的认知基础[J];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5 谭丽花;;原型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9期
6 田宇贺;孙跃勤;;公文语体中的修辞运用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7 郭骥;;对《左传》“而”连接的连动式的范畴化探讨[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2期
8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吴茜;;模糊性词语在修辞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1期
10 李翼;;从范畴化过程看量词“双”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语文学刊;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锋;;范畴化与词汇空缺汉英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王宇弘;;“家族相似”与范畴的本质——论“家族相似说”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中的哲学意义[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王扬;徐学平;;认知语言学与词典释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崔江宁;;儿童范畴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的研究——三岁儿童的个案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翁碧琼;;从认知角度认识一词多义现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林华东;;组合与创造:语言模糊性阐释[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7 郑丽;;现代汉语词类活用体词谓词化的认知解释[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8 王希杰;聂焱;;关于《修辞学通论》的对话[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董成如;;临时专门性概念的建构[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王文斌;;汉英“一量多物”的认知索解[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逸天;浅谈赵元任的语言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石锋 南开大学语言研究所;语言学:从卡片之学到数据之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钊;汉语婴幼儿语法范畴的最初习得[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2 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作功;语义级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刘道锋;《史记》动词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朱晓军;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亮;空间词汇系统的认知语义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陈海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概念库的经验识解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李洪儒;语句中的说话人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3年
10 王广成;汉语无定名词短语的语义特征:指称和量化[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杰;论隐喻范畴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鲁涛;认知范畴化与儿童名词语义习得[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姜涛;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类典型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4 张爱珍;语义模糊的认知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温凌云;从概念隐喻观文化价值观模式[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6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宋冬冬;元语言否定的认知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闫妍;网络词语的认知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汪大明;古汉语谓词转指用法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潘婷婷;心理谓词的语法编码及其语义基础[D];南昌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44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44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