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动结式、V得句和兼语句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7-09-14 23:24

  本文关键词:动结式、V得句和兼语句的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动结式 V得句 兼语句 致使结构 形式-功能对应


【摘要】:致使结构的形式和功能存在临摹性对应关系,但对其对应关系的具体表现学界有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现代汉语兼语句、V得句和动结式这三种致使结构的研究,本文认为现代汉语中其对应关系,在功能上的表现是致使结构的致使效率连续统和多样性,在形式上的表现是形式紧密度连续统以及该结构使役、被役的省隐。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动结式 V得句 兼语句 致使结构 形式-功能对应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虚词词典编撰的方法论创新及其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2BYY101)资助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零、引言致使结构的形式和功能特征各自形成一个连续统,二者之间存在临摹性对应关系,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如Comrie 1981;Dixon 2000;Givón 1980,1990,1991,2001;ShibataniPardeshi 2002)。虽然人们对这种对应关系中“形式”和“功能”的内涵见解不一,但此种对应关系已被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继懋;王红旗;;粘合补语和组合补语表达差异的认知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2期

2 牛顺心;;从类型学参项看普通话中分析型致使结构的句法类型及其语义表现[J];语言研究;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8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9 柳国栋;;《论语》重叠词略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王葆华;同动式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安琛;;重叠式动补短语的句法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星;;汉英定语语序的对比分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冰;《红楼梦》中茶”相关行为映射译者风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谢信一;叶蜚声;;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中)[J];国外语言学;1992年01期

2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3 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0年01期

4 牛顺心;;普通话中致使词的三个语法化阶段[J];社会科学家;2007年03期

5 石毓智;;论“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1期

6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1期

7 宋玉柱;;论带“得”兼语式[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01期

8 王洪君;;从字和字组看词和短语——也谈汉语中词的划分标准[J];中国语文;1994年02期

9 牛顺心;;动词上致使标记的产生及其对分析型致使结构的影响[J];语言科学;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年玉萍;谈谈兼语句[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刘笛;王力“递系式”与黄伯荣、廖序东“兼语句”之比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沈家煊;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董治国;古代汉语兼语句型新探[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5 蒲喜明;;兼语句的复杂化及其分析[J];固原师专学报;1987年04期

6 郭伟华;;含有施受关系的动结式句法语义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年26期

7 张桂英;“有无”类兼语句与“有无”类连谓句区别[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1期

8 任俊红;;汉语动结式存在的认知理据[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刘文正;;汉语“指宾动结式”的判别和产生年代[J];古汉语研究;2009年02期

10 张玉金;论殷墟甲骨文中的兼语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道功;;基于标注语料库的兼语句语义结构模式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孙英杰;;动结式的语义、论元结构及补语指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谢爱林;邹媛;刘红霞;熊礼淼;;“Ns+V+得+NP+VP”是兼语句吗[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席留生;;汉语兼语句与英语SVOC结构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敏;;应用DCG文法分析汉语[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7 罗建邦;;从三个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朱琳;;起动/致使动词的类型学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郭姝慧;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3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李晓东;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文正;《太平经》动词及相关基本句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牛顺心;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魏兆惠;周秦两汉连动式的发展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倪蓉;现代汉语作格交替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辰而;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致使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李文星;使、叫、让在现代汉语兼语句中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04年

3 李连芳;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薛李;动结式“V穿”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苏丹;动结式的多义现象及其句法语义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曹敏;汉语动结式句法及语义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园;留学生习得动结式“V见”、“V到”的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洁;现代汉语动结式语义的认知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许慧娟;现代汉语兼语句语篇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赵小东;《世说新语》兼语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52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52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2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