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大”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17-09-15 05:09

  本文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大”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


  更多相关文章: “大” 参构语词 语义 修辞 文化


【摘要】:“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拥有了系统的语义和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影响着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还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与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尚“大”的审美倾向。本文首先从语义和修辞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大”作为实词和虚词的语义特征,其次对“大”参构词语的结构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大”的使用范围及分布情况,最后从文化的角度阐释尚“大”心理产生的缘由。
【关键词】:“大” 参构语词 语义 修辞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6
  • 目录6-8
  • 绪论8-14
  • 第一节 现有研究成果概述8-12
  • 一、从语言学角度对“大”进行的研究8-10
  • 二、从文化角度对“大”进行的研究10
  • 三、从美学角度看“大”的审美意义10-12
  • 第二节 本文的选题意义、写作思路与语料来源12-14
  • 一、本文选题意义12-13
  • 二、写作思路13
  • 三、本文的语料来源13-14
  • 第一章 “大”的语义系统14-28
  • 第一节 “大”的字源分析14-15
  • 第二节 “大”的语义探源15-19
  • 一、“大”的本义15
  • 二、“大”的基本义15-19
  • 第三节 “大”语义演变与语法化过程19-23
  • 一、“大”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的分析19-20
  • 二、“大”的历时演变考察20-23
  • 第四节 “大”语义修辞化途径23-28
  • 一、“大”的隐喻分析23-27
  • 二、“大”的换喻分析27-28
  • 第二章 “大”参构语词的结构分析28-44
  • 第一节 “大1”参构语词的结构分析28-32
  • 一、“大1+具体名词”28-29
  • 二、“大1+抽象名词”29
  • 三、“大1+称谓名词”29-31
  • 四、“大1大1的~”31-32
  • 五、“大1A大1B”32
  • 第二节 “大2”参构语词的结构分析32-37
  • 一、“不大2~”33-35
  • 二、“大2A大2B”35
  • 三、“大2有+NP”35-36
  • 四、“大2大2(的、地)~”36
  • 五、“大2不了~”36-37
  • 六、“大2半(是)~”37
  • 七、“大2+时间名词”37
  • 第三节 “大3”参构语词的结构分析37-44
  • 一、“大3X(的)”37-39
  • 二、“数+大3+NP”39-44
  • 第三章 “大”的文化阐释44-56
  • 第一节 “大”与自然崇拜45-48
  • 一、自然之“大”的崇拜45-46
  • 二、尚“大”之表现46-48
  • 第二节 “大”与“人”崇拜48-52
  • 一、“人”之“大”的崇拜48-49
  • 二、尚“大”之表现49-52
  • 第三节 “大”的审美意识52-56
  • 结语:本文的主要观点和不足之处56-58
  • 附录1:《论语》、《老子》、《孟子》、《庄子》中出现的有关“大”的句子58-76
  • 附录2:国内有关“大”的主要研究成果目录76-82
  • 参考文献82-86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86-92
  • 致谢92-94
  • 个人简历9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锋;;聊斋俚曲中的“人伦关系”剖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2 姚颖;;“双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斋志异》和子弟书“志目”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3 孙其香;;古老与现代的合奏——从《聊斋俚曲·穷汉词》中的叠音词谈起[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4 杨正翠;李晓红;;浅析隐喻的显式和隐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5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夏当英;孔子道德本位的社会秩序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8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樊俊利;;试论郑珍《说文逸字》的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吕博;;唐蕃大非川之役与星象问题[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4 赵敏;;试论孟子的经济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苇柳;;孟子的恒产思想及其启示[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7 孙秋霞;;艺术类博物馆与青少年美育[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徐超;毕玉德;;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韩国语隐喻知识库构建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9 夏慧茹;;《说文解字》与中医基础理论[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周怀宇;曹怀锋;;论《管子·地员》篇生态学价值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提纲)[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卢建平;基于拓扑学和统计学的无字库汉字智能造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蕾;汉英方位词“上/下”“Up/Down”的空间隐喻认知及文化对比分析[D];湖北师范学院;2014年

2 朱灵群;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文字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3 林金芳;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诗歌隐喻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4 许迪;《型世言》比较句式研究[D];温州大学;2014年

5 刘明玉;《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概念隐喻分析[D];温州大学;2014年

6 曹磊;认知视角下《伊索寓言》中动物隐喻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7 陈媈;中国官方演讲中隐喻翻译的认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8 张兴华;苦难与光[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9 吴丹;“色”字参构成语的研究与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10 张宜乾;“龙”参构的成语语义结构分析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544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544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5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