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A而B”格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22:38
本文关键词:“由A而B”格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由A而B”格式 构件分析 三个平面 历时分析
【摘要】:“由A而B”格式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格式。该格式形式上简单凝练,但表示的语义却比较丰富,能充当的句法成分也比较多。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对其研究并不深刻。 本文以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为指导,在总结和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语料的充分分析,试从“由A而B”格式的构件、句法功能、语义关系、语用特点以及格式的历时发展等方面对此格式进行充分的研究。 第一章绪论,首先界定了本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类固定短语的“由A而B”四字格式。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分析,从而发现对此格式的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确定了本研究的意义。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主要对“由A而B”这一格式的构件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嵌入成分A、B的分析。包括A、B的音节、词性、顺序的分析。然后又对格式中的固定成分“由”和“而”进行了研究。最后对此格式进行了定性。 第三章对“由A而B”格式的语法功能进行了考察。“由A而B”的语法功能多样,可做主语、谓语、状语、定语、宾语,也可连用独立成句。其中作谓语和状语的情况比较多。 第四章从格式的内部和外部分析了“由A而B”格式的语义。由于嵌入成分A、B的词性对A、B间的关系及格式义都有很大影响,我们先考察了相同和不同词性的A、B间的语义关系然后再考察整个格式的语义。 第五章主要分析了“由A而B”格式在语用方面的特点。“由A而B”格式在韵律上富有音乐性;在语体的分布上,多用于书面语;在表义方面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在表述功能上具有陈述性强的特点。 第六章为“由A而B”格式与相似格式“由A及B”和“从A到B”的对比研究。 第七章考察了“由A而B”格式的历时发展。它产生于战国时期,发展于六朝时期,初步成熟于北宋,完全成熟于清朝时期。发展到现代,“变化义”成为了此格式的主要语义。并进一步探讨了该格式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最后我们对具体的语例进行了凝固度的三级划分。 在论文的结语部分,我们总结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同时也指出了本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由A而B”格式 构件分析 三个平面 历时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一、绪论9-14
- (一) 本文研究对象9
- (二) 已有研究综述9-12
- 1. “由A而B”格式的研究9-11
- 2. 与“由A而B”句式相关的句式研究11-12
- (三) 本文的研究意义12-13
- 1. 理论意义12-13
- 2. 实际意义13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13-14
- 1.本文的研究方法13
- 2.语料说明13-14
- 二、“由A而B”格式构件分析14-28
- (一) A、B的分析14-23
- 1. 音节构成分析14
- 2. A和B语法单位分析14-16
- 3. A和B词性分析16-20
- 4. A、B顺序分析20-23
- (二) “由”的研究和分析23-24
- (三) “而”的研究和分析24-25
- (四) 格式的连用:由A而B,由B而C25-26
- (五) “由A而B”格式的定性分析26-28
- 三、“由A而B”格式句法功能的分析28-36
- (一) “由A而B”格式作主语28-29
- (二) 作谓语29-31
- (三) 作定语31
- (四) 作状语31-34
- 1. 其后加“地”位于谓语前直接做状语31-32
- 2. 其后不加“地”位于谓语前直接做状语32
- 3. 独立形式位于谓语前做状语32-33
- 4. 作后置状语33-34
- (五) 作宾语34-36
- 四、“由A而B”格式语义的分析36-45
- (一) 嵌入成分A、B的语义关系分析36-40
- 1. A、B词性相同时,A、B间的语义关系36-38
- 2. A、B词性不同时,A、B间的语义关系38-40
- (二) “由A而B”格式的语义40-45
- 1. 当嵌入成分A、B词性相同时,“由A而B”格式的语义41-42
- 2. 当A、B词性不同时,“由A而B”格式的语义42-45
- 五、“由A而B”格式语用特点分析45-50
- (一) 韵律上:富有音乐性45-46
- (二) 语体上:多用于书面语体46-47
- 1. 常用领域46
- 2. 文言词的选用46
- 3. 四字格形式46-47
- (三) 表义上:简洁凝练47
- (四) 表述功能上:陈述性强47-50
- 六、“由A而B”相似格式的对比50-54
- (一) 与“由A及B”的对比50-52
- 1. 嵌入成分方面50-51
- 2. 句法功能方面51-52
- 3. 语义关系方面52
- (二) 与“从A到B”格式的对比52-54
- 1. 格式定性的不同52-53
- 2. 语义功能的不同53-54
- 七、“由A而B”格式历时发展54-59
- (一) “由A而B”格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54-57
- 1. “由A而B”格式的出现54-55
- 2. “由A而B”格式的发展55-57
- (二) “由A而B”格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57
- 1. 现实的基础57
- 2. 四字格的广泛运用57
- (三) “由A而B”格式的凝固度考察57-59
- 结语59-62
- 参考文献62-6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5-66
- 致谢66-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4期
2 祁峰;试论状语后移及相关的句式变换[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李卫中;;“由”与方位词以外的成分构成的介词框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张国宪;谓词状语语义指向浅说[J];汉语学习;1991年02期
5 金昌吉;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J];汉语学习;1996年02期
6 陈昌来;王鸣宇;;类固定短语“可A可B”的多角度考察[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刘鑫民;焦点、焦点的分布和焦点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8 薛恩奎;;因果结构语义关系解析[J];外语学刊;2008年04期
9 李卫中;与“由”字相关的句式和固定格式的考察[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10 文炼;;固定短语和类固定短语[J];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02期
,本文编号:859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59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