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方言文白异读的演变
本文关键词:无锡方言文白异读的演变
【摘要】:文章通过描写无锡方言文白异读的共时差异,试图找出影响文白竞争方向和演变速度的原因,并且分析了不同层次的文白叠置现象。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文白异读 演变 无锡方言
【分类号】:H173
【正文快照】: 本文描写无锡方言文白异读的情况及其变化,主要发音人24名,年龄25岁-84岁,分成老中青三组。笔者把各类文白的发展情况分为以下三类:(一)文白对立消失。这种情况是文白竞争的后期,具有相同音韵地位的一类字在中老年语音系统中构成文白异读,而到了青少年的语音系统中,文白统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军;;汉语双音节典故词色彩意义的演变[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2 卢小群;;论湘南土话中的文白异读[J];贺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瞿建慧;;从湘语辰溆片蟹摄字看同一语音形式的文白异读[J];语言科学;2011年03期
4 毛向樱;;《庄子》成语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5 虞海村;;作为话语标记语的“是吧”[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6 徐小波;;话语标记“要说”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7 苏振华;;《国语》双宾语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王曦;;浅谈文白异读的产生[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9 刘斐;张虹倩;;“除非”句句式历时演变研究[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10 周政;;安康方言的文白异读与安康的方言接触[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先擢;;关于普通话文白异读的答问[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2 邓享璋;;沙县盖竹话的文白异读[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殷树林;;也论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靳光瑾;;北京话的文白异读和普通话的正音原则[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5 曾腊梅;;称谓词“奴”的变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进安;;论韵书编纂中的“助纽”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曹先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施榆生;;漳州方音诗词吟诵初探[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9 ;汉语否定词的“实质”与演变[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10 李青梅;;海峡两岸字音比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方向[N];光明日报;2002年
2 林华东;闽南方言的流播与闽台文化认同[N];光明日报;2010年
3 周长楫 厦门大学;闽南方言:记录闽南文化的符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孙琴;巧辩多音字[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颂育;论汉语方言的文白异读[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曾献飞;湘南官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琼;并州片晋语语言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5 于飞;两汉常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刘存雨;江苏江淮官话音韵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7 孟晓妍;若干组先秦同义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彭建国;湘语音韵历史层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世铁;先秦汉语常用词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10 张建军;河州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慧芳;《汉书》同义词先秦两汉演变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柳情;株洲县方言与中古语音系统的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刘杰;《红楼梦》惯用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肖科见;典故词语意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再纳汗;《突厥语大词典》生药词汇的演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6 邹晓鹏;《汉语大词典》第5-12卷含“和”词语的语义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史俊;《广韵》异读探讨[D];苏州大学;2005年
8 邱峰;《颜氏家训》反义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晶莹;成语用词特点及演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徐昂;壮语新闻传播与壮族社会的演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77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7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