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和方言专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09:03
本文关键词:安徽太和方言专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太和方言 照组合口字 唇齿化 “子”尾 “儿”尾 “可VP”问句
【摘要】: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属于中原官话郑曹片。本文在对太和方言音系加以描写的基础上,根据太和方言的一些特点选择了三个专题加以描写、讨论并探究其学术价值,力求发掘太和方言的特色,认识语言发展的规律。文中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太和的历史、地理、人文和语言概况,目前学界对太和方言及相关方言的研究现状,交代了发音合作人情况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具体描写了太和方言的音系及其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特点。 接下来的三、四、五章讨论了三个专题,分别涉及到太和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最具特色的语言现象。第三章结合太和方言照组合口字声母唇齿化现象的分布格局与历史层次,分别从发音生理、音韵结构、语音系统和方言接触这四个层面探讨其原因,得出此音变现象属于中原官话内部音韵结构下韵母导致声母类变的表现这一结论;第四章在分别介绍了太和方言“子”尾词和“儿”尾词的概况之后,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太和方言“子”尾词与“儿”尾词的互动关系,从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城乡差异与语言的发展这四个方面探究“子”尾与“儿”尾在太和方言中消长关系的原因,发现这一现象生动地体现了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在过渡地带相互竞争的局面;第五章描写了太和方言“可VP”问句的句法表现和语义特征,认为江淮官话中常见的“可VP”问句也出现在处于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交界地带的太和方言中,这一现象亦可以证明太和方言具有过渡方言的性质。 本文结语部分指出,方言的演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离不开地理历史环境的影响。太和县地处安徽淮河以北,是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接触的前沿地带,两大官话在本地区的接触密切,所以方言特征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本文对太和方言的研究有助于探讨这两大官话方言之间的联系,发掘语言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太和方言 照组合口字 唇齿化 “子”尾 “儿”尾 “可VP”问句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7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6
- 1.1 太和县地理历史概况10-11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1-13
- 1.3 选题缘由和研究内容13-14
- 1.4 研究方法和重点难点14-16
- 2 太和方言音系及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16-28
- 2.1 太和方言音系16-18
- 2.2 太和方言语音特点18-20
- 2.3 太和方言词汇特点20-23
- 2.4 太和方言语法特点23-28
- 3 太和方言专题研究之一:照组合口字声母唇齿化现象研究28-44
- 3.1 太和方言照组合口字声母唇齿化现象概况28-30
- 3.2 照组合口字声母唇齿化现象的分布格局与历史层次30-35
- 3.3 太和方言照组合口字声母唇齿化现象的成因35-44
- 4 太和方言专题研究之二:“子”尾词与“儿”尾词的消长关系探究44-63
- 4.1 太和方言的“子”尾词44-52
- 4.2 太和方言的“儿”尾词52-55
- 4.3 太和方言“子”尾词与“儿”尾词之间的关系55-63
- 5 太和方言专题研究之三:“可VP”问句探析63-78
- 5.1 “可VP”问句的研究现状63-67
- 5.2 太和方言“可VP”问句的句法表现67-74
- 5.3 太和方言“可VP”问句的语义特征74-78
- 结语78-79
- 参考文献79-83
- 致谢83-84
- 附录84-99
- 附录A 太和方言同音字汇84-95
- 附录B 太和方言词汇调查问卷——“子”尾与“儿”尾的使用情况95-9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乔全生;山西方言“子尾”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青青;苏北方言语音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87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87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