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译举政——梁启超译介行为价值取向论
本文关键词:以译举政——梁启超译介行为价值取向论
【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不仅是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翻译家。通过系统考察梁启超的译介活动,指出他译介西方学术思想,旨在开启民智,服务于政治改良;译介西方文学作品,旨在表达政见,实现民族救国。他的译介行为鲜明地显露出"以译举政"的价值取向。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梁启超 译介 以译举政 价值取向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译者主体论”(07BYY010) 2010中央高校经费重点课题“翻译研究的全球化思考与本土化行动”(201024200038) 湖南省社科基地委托项目“清末民初《哀希腊》译介研究”(2011JD76) 常州工学院科研基金重点项目“近代中国《哀希腊》译介研究”(YN1233)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不仅是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翻译家。他所译介的西方书籍,涵盖了西方资产阶级学说、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一些以政治小说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他的翻译尽管称不上繁多,可事实上,“他曾为中国翻译史上第一个文学翻译高潮的到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洁,张德让;翻译与政治——梁启超翻译活动中的“善变”与“不变”[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罗选民;;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论梁启超的翻译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石云艳;;略论梁启超的翻译理论与实践[J];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4 廖七一;;《哀希腊》的译介与符号化[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吉雅杰;吴园林;;论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的角色——以现代精神传统为中心的考察[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屠国元;李静;;欲望化他者与言说自我——清末民初拜伦形象本土化中的译者主体身份检视[J];中国翻译;2012年05期
7 张景华;;改造国民性与译者的主体性——论梁启超的政治小说翻译[J];小说评论;2009年S2期
8 关冰冰;;论政治小说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邵毅;;女性身份的构建与本土文化身份的塑造——中国20世纪文学翻译中女性形象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刘光永;国民公德与宪政框架——梁启超的政治文明整体发展观[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4 张杰;;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理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陈丽;;偶尔露峥嵘——权力话语理论与胡适译《最后一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张德让,翟红梅;论译语文化与文本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吴央波;;从多元系统角度看“五四”前后外国文学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廖涛;;翻译规范论视角的晚清侦探小说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袁素平;;文化视野下林纾及其译介活动评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杨凡;;从《春江花月夜》三种译文比较看文学翻译标准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夏贵清;;大翻译家翻译有多快?——兼评250—300[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剑龙;;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任小玫;;追寻远逝的地名记忆——《徐霞客游记》地名记述、转译及传播研究[A];徐霞客研究(第17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金正秀;晚清女性传记与国族想象的形成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5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惠萍;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D];河南大学;2011年
7 徐振燕;任乃强的西南图景[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10 贾国宝;传统僧人文学近代以来的转型[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冰;《红楼梦》中茶”相关行为映射译者风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弄影;从操纵角度看苏曼殊译拜伦诗歌[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颜纯;意识形态对广告语翻译的操纵[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郑颗颗;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小说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邵会;《茶花女》汉译本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杨维春;译者主体性在傅雷翻译中的介入[D];湘潭大学;2010年
9 赵亮;从福尔摩斯的翻译看西方叙事技巧在清末民初的移植与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滕学梅;中国近代翻译语体嬗变初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才忆;胡适的中西文化观[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柳无忌;苏曼殊与拜轮“哀希腊”诗——兼论各家中文译本[J];佛山师专学报;1985年01期
3 倪正芳,唐湘从;《哀希腊》在中国的百年接受[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袁伟时;;告别中世纪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纵横谈[J];黄河;2000年04期
5 蒋英豪;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新旧文学的过渡[J];南开学报;1997年05期
6 余杰;狂飙中的拜伦之歌——以梁启超、苏曼殊、鲁迅为中心探讨清末民初文人的拜伦观[J];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09期
7 田刚;;“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的命运——从“五四”的“反传统”说起[J];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07期
8 廖七一;译耶?作耶?——胡适译诗与翻译的历史界定[J];外语学刊;2004年06期
9 罗选民;;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论梁启超的翻译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李伟;梁启超与日译西学的传入[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庆宝;拜伦在中国[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朱云生;清末民初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D];山东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爱玲;陈晓姿;;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浅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2 文贵良;;《国文语原解》与梁启超的语言政治学[J];文史知识;2008年12期
3 孙建光;;近代小说译介见证译者主体意识的觉醒[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高扬;梁启超的文字改革观及近代日本的影响[J];湖湘论坛;1999年01期
5 宣英;;梁启超“时务体”写作风格刍议[J];写作;2011年09期
6 张黎黎;;论梁启超“翻译强国”思想[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7 蒋林;;论梁启超的翻译主张及其译学贡献[J];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文贵良;;《国文语原解》与梁启超的语言政治学[J];学术月刊;2008年10期
9 肖澜;李海默;;“同化力”一词入华及其流衍——兼论梁启超对近代思想之影响[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苏俊安;;从价值观视阈探讨梁启超翻译活动[J];考试周刊;2010年5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绛;;评《中国的现代化》的名词翻译——兼及若干译本的译名问题[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2 游来林;;文情略论[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晓雨;;“自由”一语探源——近代中日翻译互动之一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祥清;;中国翻译地位的历史演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阮晶;;译者主体性及其在翻译选材中的体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文海;文贵通达[N];人民日报;2007年
2 韩戍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晚清翻译中的思想分途[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雷颐;语言的力量[N];光明日报;2007年
4 雷颐;汉语“新词”漫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张南葵;“英国衣”是什么东西[N];东方早报;2008年
6 天津中医药大学 罗根海;古籍中的(辨)名与(辨)物(之二)[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7 冯天瑜;中日汉字文化的交互关系[N];光明日报;2001年
8 冯天瑜;近代学人对新词语输入的反应[N];光明日报;2003年
9 邸永君;“民族”一词非舶来[N];中国民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彭发胜;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D];北京大学;2008年
2 唐欣玉;被建构的西方女杰[D];复旦大学;2008年
3 郑意长;近代翻译思想之演进及其现代阐释[D];复旦大学;2009年
4 卢志宏;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李敏;鲁迅的语言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顾江萍;汉语中日语借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王红霞;傅兰雅的西书中译事业[D];复旦大学;2006年
8 袁斌业;翻译报国,,译随境变:马君武的翻译思想和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碧丹;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谈峰;翻译家梁启超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兆国;梁启超的翻译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8年
4 王瑾;从翻译改写理论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兼评《十五小豪杰》[D];山东大学;2008年
5 童俊;微观触摸旅行中的后殖民批评:中国语境下后殖民批评五个关键词的译介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6 宋扬;从目的论视角看梁启超和严复对原文本的选择[D];湘潭大学;2007年
7 李媛媛;弗吉尼亚·伍尔夫之中、日译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朱爱娴;买买提明·吾守尔小说汉译本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9 顾忆青;翻译史视野中的报纸副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许剑飞;《墨子闲诂》失误考辨[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882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88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