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人是一个译者的时候——诗人自译研究初探
本文关键词:当诗人是一个译者的时候——诗人自译研究初探
【摘要】:每个人都可以翻译诗歌,但是,不同的译者会译出不一样的译文,相应地,作为诗人的译者,自然会呈现一种别样的译文。可是,对于诗人翻译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然很有争议。虽然诗人自译导致作者与译者身份的模糊,导致原作与译文之间界限的模糊,但诗人自译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不管是传统的翻译研究,还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研究,对于诗人自译现象关注不够。所以,有必要将诗人自译作为一个特殊的方面来进行研究,甚至有必要将之列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类目。
【作者单位】: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诗人 自译 自译研究
【分类号】:H059;I046
【正文快照】: 作家自译(authorial translation)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近代到当代,西方文学文化的历史上多有作家或学者将自己的作品从一种语言,特别是从自己的母语,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以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杜贝莱、培根、霍布斯、多恩、贝克特、泰戈尔、布罗斯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北塔;;卞之琳诗歌的英文自译[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苏珊·巴斯奈特;;Translation and Poetry:Preface to Lost in Translation,the collection of poems and translations by Yihai Chen[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毫;;“情感真人秀”类型电视栏目的兴起及发展进路[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陈文忠;;文学是人学,文论即人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周露露;;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新闻实践活动中的异化现象及扬弃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4 董素青;;电视——一只代罪的狐狸[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5 刘丹丹;;真实与细节——《读库》的审美趣味与人文选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6 郭捚;;网络审美文化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7 臧永亮;尹淑媛;;作为娱乐的电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8 李杏华;;中国的设计之路任重而道远——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9 李奇;;探析我国电视婚恋类节目的发展现状——以“非诚勿扰”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10 李方;;论读图时代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蓓蓓;;结构与圈层:媒介文化视域中流动的“话语空间”——从“黄山门”事件进展引发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曹国新;;旅游软实力:旅游业本土意识与国际营销的理论基础[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3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4 于翠玲;;中国编辑学与西方媒介论的比较[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5 陈红兵;陈玉海;;解析新卢德主义对电视的声讨[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宋奎波;陈红兵;;媒介分析学派的媒介技术社会影响思想述评[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史艳兰;;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石林景区导游词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8 徐瑾;;互联网时代上海高校媒介素养调查报告[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9 韩瑞霞;;互联网对拉斯维尔5W模式的冲击[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10 马彩红;;浅析中国电视的“审美疲劳”[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4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慧子;新媒体时代公民隐私的侵害与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赵瑞华;媒介文化与休闲异化[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敏;“功夫王”赛事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郭湘仁;论情感类电视节目中的伪人文关怀[D];湘潭大学;2010年
8 吴演丽;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9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邹龙;1978-2008:论述王朔30年创作主体意识与叙事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人,喻柏林;求索诗魂[J];文史哲;1999年03期
2 徐润润;论诗人审美感知的特性[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3 谢天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J];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03期
4 于立得;;郭沫若与文学翻译研究述评[J];郭沫若学刊;2008年02期
5 童俊;;比较文学与翻译在对话中共同发展[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孙宁宁;;翻译研究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徐秋萍;;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茶馆》翻译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胡畔;;浅析《紫色》汉译本——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1期
9 徐欣;;基于多译本语料库的译文对比研究——对《傲慢与偏见》三译本的对比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孙静;杨宁伟;;解读“豪杰译”[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娜;;权力话语对译本的影响——《简·爱》不同译本的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娜;;权力话语对译本的影响——《简·爱》译本的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月红;;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十余年综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费小平;;《翻译研究与杰出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学者资源的阅读:译介学研究的文本化途径》[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宁;;民俗文化翻译初探——以《福乐智慧》中民俗文化的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骆贤凤;;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群;;从文学翻译的层次说解读《天演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8 刘静;;女性主义框架下的《水浒传》翻译研究(英文)[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赵巍;;版本差别与作者意图——《红楼梦》“抄检大观园”的英译本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刘静;;女性主义框架下的《水浒传》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晃;新世纪:诗人何为?[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敖忠;诗人应当是怎样一种人?[N];文艺报;2000年
3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谢天振;译介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新视角[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钟厚涛;比较文学的焦虑与中国学者的声音[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沈庆利;诗歌:永恒的诱惑[N];中国审计报;2001年
6 叶玉琳;不要忘记诗歌的姓[N];福建日报;2001年
7 董乃斌(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史研究的民俗学视角[N];人民政协报;2000年
8 ;新诗标准讨论引起关注[N];文艺报;2002年
9 邢贲思;艺术中的“虚”与“实”[N];学习时报;2002年
10 清衣;海外华人写作与流散研究高级论坛在北京举行[N];中华读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陈洁;周氏兄弟翻译活动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封一函;结构与解构:从乔姆斯基到韦努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9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何子章;差异及对立的终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亚芳;意识形态与诗学操控下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马轶男;论译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操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王芳琳;意识形态对中国翻译文学选材得影响(1898-1937)[D];重庆大学;2007年
4 舒畅;《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译本[D];苏州大学;2008年
5 周昕;从奈达译论看《骆驼祥子》施译本[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杜洪峰;“忠实”原则在《红楼梦》翻译过程中的体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7 梁春凤;西方女性主义翻译与中国女性翻译的比较[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8 程漫春;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研究方法——兼对《飘》中译本的过程取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韩佳;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王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情诗意象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076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07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