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的善意谎言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18:04
本文关键词:顺应论视角下的善意谎言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善意谎言 顺应论 语境顺应 结构顺应 动态顺应
【摘要】: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善意谎言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担任着一定的角色。善意谎言的研究属于谎言研究范畴。近些年来,自众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谎言加以广泛关注,一些学者也开始研究善意谎言现象。部分学者较为注重善意谎言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也有学者利用语用和认知的相关理论对善意谎言现象进行研究。但是以前的研究者只是静态地描写或部分地解释了善意谎言现象,都不能从综观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本文试图在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框架下通过顺应论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善意谎言现象。 善意谎言的使用与认知、社会、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它还是受不断变化的交际语境影响的动态过程。而顺应论是一个从社会、心理和认知的综观角度来分析语用问题的理论,因而,它可以给善意谎言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本研究也可帮助交际者正确、恰当地认识和使用善意谎言,以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保证在特殊意图下的交际顺利完成。本研究的例证主要选自三个方面:日常交际片段,文学作品和电视节目。 善意谎言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为实现特定交际目的而形成的顺应性结果。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说话人选择善意谎言作为策略去顺应特定的交际语境,其中包括对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除了语境,,语言使用者还需在善意谎言的组织过程中对语言结构作出顺应。也即,人们在交际中需要从语言结构的不同层面作出选择。随着交际语境的不断变化,善意谎言的使用也具有动态顺应性,可以对语境和结构作出动态的顺应,灵活地安排话语的结构。最后,通过分析善意谎言和意识凸显性的关系,本文认为,善意谎言是一种具有高度意识的语言选择,目的在于完成特定的交际意图。 研究结果表明,顺应论对善意谎言的科学解释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同时得出结论,善意谎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不断、动态的语言选择过程,它是在动态顺应语境和句法结构的同时产生的一种具有高度意识的语用现象。同时,通过善意谎言的运用,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构建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善意谎言 顺应论 语境顺应 结构顺应 动态顺应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030
【目录】:
- Abstract5-7
- 摘要7-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3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0-11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1
- 1.3 Data Collection11-12
- 1.4 Structure of the Study12-13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3-23
- 2.1 Previous Studies of Lies13-16
- 2.2 Previous Studies of White Lies16-21
- 2.3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21-23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23-30
-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Adaptation Theory23-24
- 3.2 Making Choices24-25
- 3.3 Three Key Notions25-27
- 3.4 Four Angles27-30
- Chapter 4 Analyses of White Lies Based on Adaptation Theory30-51
- 4.1 Adaptation to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30-41
- 4.1.1 Adaptation to the Physical World31-32
- 4.1.2 Adaptation to the Social World32-36
- 4.1.3 Adaptation to the Mental World36-41
- 4.2 Adaptation to the Structural Objects41-46
- 4.2.1 Adaptation to the Language and Style41-43
- 4.2.2 Adaptation to the Sound, Word and Sentence43-45
- 4.2.3 Adaptation to Utterances45-46
- 4.3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46-48
- 4.3.1 Dynamics and Context47
- 4.3.2 Dynamics and Structure47-48
- 4.4 Salience and White Lies48-51
- 4.4.1 Mind in Society49
- 4.4.2 Degree of Salience49-51
- Chapter 5 Conclusion51-54
- 5.1 Summary51
- 5.2 Major Findings51-52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52-54
- Bibliography54-56
- Acknowledgments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冠连;言语假信息[J];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2 曹悦;;言语交际中谎言的认知语用分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的运行机制和语用成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殷蕾 ,蒋其芳;说谎的经济学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04期
5 辛菊;试论谎言符号的语用价值[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钱冠连;论维索尔伦的元语用选择[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7 何自然,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8 马清华;语义理解中的谎言分析[J];修辞学习;2001年06期
9 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年04期
10 张淑玲;何自然;;非真实性话语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羊芙葳;谎言的识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84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84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