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文学”传播媒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1 19:36
本文关键词:“文革文学”传播媒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文革文学” 传播媒介 共生互动 话语 广播 样板戏 大字报 手抄本
【摘要】:“文革文学”是在社会、文化、政治和历史等多重因素畸变合力作用下的产物,尤其表现与政治密切相关,甚至可以堪称政治的工具。在时代风云突变和政治规范拘囿的年代里,“文革文学”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在战争文化心理作用下催生的“文革”文艺始终标榜着以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作为文艺的根本任务,时刻彰显裹挟着浓厚政治意识形态的文艺政策,始终恪守“三突出”的创作原则,一贯标榜着主流话语“宏大叙事”的显性集体化创作和民间话语个性稀薄的隐性个人化创作。除此以外,“文革”当权者倚重国家权力全面施行对出版机构和传播方式的严格审查和监管,大量文学期刊暂停发行,多种发行渠道和传播媒介遭到限制或控制,文学传播变得异常艰难。即便是所谓的“文学狂欢”,也是建构在这样极为恶劣和糟糕的文学生态环境和文艺生态思维基础上的,彰显出政治虚假提线木偶似的悲戚命运。因此,本文立足于文学与媒介共生互动关系原理,综合运用话语理论、暴力美学、戏剧原理和传播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从三个维度全面进行“文革文学”传播媒介研究。以传播媒介理论作为基础性理论,试探“文革”期间在文学期刊缺席的历史语境下“文革文学”传播如何变得可能;同时,从历时和共时双重维度,详细剖析“文革文学”话语是如何生产和传播的,充分揭示文学与媒介之间共生互动的深层关系,彰显隐性埋藏于文学场域之中的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最后,深入浅出地概括“文革文学”与传播媒介以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理论实质。冀望于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条分缕析,为“文革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和新鲜血液,起到抛砖引玉之功。
【关键词】:“文革文学” 传播媒介 共生互动 话语 广播 样板戏 大字报 手抄本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24
- 1、“文革文学”命名的合法性12-14
- 2、“文革文学”研究综述14-18
- 3、以传播媒介为中心的“文革文学”研究18-21
- 4、本文思路及其创新点21-24
- 一、“文革文学”主流话语模式及其传播方式24-40
- 1、“文革”主流文学话语模式及其书写方式25-35
- 1.1 “文革”主流文学话语的叙事模式27-32
- 1.1.1 “民族国家”与“共产主义”的“宏大叙事”27-30
- 1.1.2 “神性救赎”与“魔性消隐”的叙述干预30-32
- 1.2 “文革”主流文学话语的抒情模式32-35
- 1.2.1 抒情模式与叙事模式的互补32-33
- 1.2.2 象征符号的塑造33-35
- 2、“文革文学”主流话语模式的传播途径及其效应35-40
- 2.1 国家意识形态文学的出版及其效应36-37
- 2.2 “广场效应”:广播辐射覆盖范围内的精神狂欢37-40
- 二、“造反文艺”与大字报的革命书写40-51
- 1、红卫兵运动与“造反文艺”40-46
- 1.1 红卫兵运动:“文革”政治棋盘中的一颗棋子41-42
- 1.2 “造反文艺”:“文革”形质不一的艺术形式42-45
- 1.3 造反美学:暴力·狂欢·神话45-46
- 2、大字报:革命书写与书写革命46-51
- 2.1 大字报:历史梳理中透露政治权力的集合47-48
- 2.2 大字报:革命书写的文体特征和书写革命的传播方式48-51
- 三、革命神话体系的建构与样板戏的传播传奇51-63
- 1、革命神话:样板文艺的价值取向52-56
- 1.1 革命神话体系:高度政治性的提纯现象52-54
- 1.2 “三突出”:样板文艺的美学公式54-55
- 1.3 “高、大、全”:样板文艺的形象塑造55-56
- 2、样板戏:“文革”意识形态的艺术载体56-63
- 2.1 京剧革命与样板戏的诞生57-58
- 2.2 样板戏:“文革”文艺的审美典范58-60
- 2.3 样板戏的舞台经验与传播效应60-63
- 四、地下文学的民间视域——手抄本的传播63-75
- 1、地下文学:“文革文学”的民间视域63-71
- 1.1 地下文学沙龙:游弋于主流文学规范外缘的文学象牙塔64-65
- 1.2 地下小说:兼收并蓄的文学化文本65-67
- 1.3 地下诗歌:时代强音遮覆下的顽强言唱67-71
- 2、手抄本的浮现与地下文学的传播71-75
- 2.1 手抄本:隐性传阅中的话语对抗72-73
- 2.2 手抄本:思想与艺术的双重开拓73-75
- 五、新文学的曙光与文学期刊的全面复刊75-85
- 1、启明“文革”精神黑夜的新文学星系75-81
- 1.1 “白洋淀诗群”:文学才华尽情挥洒于湖水之泱76-77
- 1.2 “小抒情”的朦胧乍现77-78
- 1.3 四五运动:隐性话语与显性话语的直面对抗78-81
- 2、文学期刊复刊中影射的政治斡旋81-85
- 结语:文学狂欢与传播图景85-87
- 参考文献与注释87-92
- 致谢92-9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有鹏;关于“文革”时期的手抄本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武善增;“文革”主流文学的现代性根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杨汉云;红卫兵诗歌概说[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本文编号:1123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12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