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科学思潮与现代汉语诗歌形式变革

发布时间:2019-06-29 22:09
【摘要】:清末民初的科学思潮,是五四新诗运动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与历史语境。科学思潮对汉语诗歌形式现代变革的影响,一是诗思的转变:体现为由古代汉语诗歌的感性抒情为主的诗思传统转换为现代诗思的知性重理或情与理的互渗,注重写实求真、率性求真、智性表达成为了现代诗歌重要表达方式。二是语言的变革:诗歌语言外来词汇与外来语法体系的引入、现代汉语虚词的普遍入诗、标点符号的运用等,促进了诗歌形式变革。三是诗体变化:现代诗行的分行排列、多元开放的节奏形态、自由体形式的选择带来的诗歌形式的现代变革等都与科学思潮的影响直接相关。四是传播的变化:现代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与传播对象、传播空间的变化都与科学技术的变化息息相关,改变了人们诗歌的接受观念与欣赏习惯。
[Abstract]:The scientific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was the most important ideological resource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May 4th New Poetry Movement. The influence of scientific trend of thought on the modern change of Chinese poetry form, one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etry thinking: the perceptual lyric trad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intellectual reason of modern poetry or the mutual infiltration of emotion and reason, paying attention to realism and truth, being frank and seeking truth, and intellectual express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xpression of modern poetry. The second is the change of language: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vocabulary and foreign grammar system in poetry language, the universal entry of function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the use of punctuation marks and so on, which promote the change of poetry form. The third is the change of poetic style: the branch arrangement of modern poetry lines, the pluralistic and open rhythm form, and the modern change of poetry form brought about by the choice of free style form are all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nfluence of scientific trend of thought. The fourth is the change of communication: the modern mode of communication,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the change of communication spac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hange the acceptance concept and appreciation habit of people's poetry.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诗歌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16ZDA240)
【分类号】:I20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晓成;当下诗歌:呼唤诗性自律[J];理论与创作;2005年03期

2 桑克;;诗歌的命运[J];诗探索;2005年01期

3 吴投文;;当前诗歌症候分析[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04期

4 李小艳;刘黄娟;;高校校园诗歌的生命力探究——以武汉市12所本科高校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5 时爱华;;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和意义[J];语文建设;2013年14期

6 岳鈒;大跃进诗歌概述[J];唐都学刊;1997年03期

7 丁宗皓;;诗歌是一场与生存的对话——第三届辽宁省文学奖诗歌奖述评[J];诗潮;2003年06期

8 吴星;90年代诗歌对现代诗歌传统的消解[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王昌忠;在精神的乡土上——试论“两栖人”乡土诗的诗歌意绪指向[J];当代文坛;2002年01期

10 梁艳萍,余艳波;当下湖北诗歌的审美态势[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霍俊明;;诗歌伦理与深入当代[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2 龙扬志;;什么是诗歌伦理[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3 杨志学;;诗歌的限制性与屠岸的“十四行”写作[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冯雷;;论屠岸的诗歌形式探索[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卉;;在华夏文化中追寻、彷徨与迁徙——南方狼近期诗歌评析[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刘亚明;;把平凡的事物引入诗意的语境和空间——宋晓杰诗歌近作浅论[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郑成志;;诗人和诗歌对什么负责——对近年“民生”诗歌的一种思考[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宁;;美丽的中年情怀——宋晓杰近年诗歌散论[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朱净之;;瞿秋白与周恩来诗歌比较解读[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六辑)[C];2012年

10 贾晋华;;释赋:从诗体到诗歌技巧及赋体[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五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廖文;诗歌能否重回大众视野[N];人民日报;2013年

2 吴刚 (达斡尔族);展现少数民族诗歌的辉煌成就[N];文艺报;2013年

3 ;青海国际诗人帐篷圆桌会议[N];青海日报;2014年

4 续鸿明;诗歌出版缘何冷清[N];中国文化报;2004年

5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俊 孟迷;诗歌原本属于寂寞的行列[N];深圳特区报;2011年

6 刘殿芳;敢为诗歌独辟蹊径[N];文艺报;2013年

7 李尚荣;诗歌应着眼终极关切[N];文艺报;2012年

8 ;诗人应展开更丰富的自我[N];深圳特区报;2012年

9 撰稿 本报记者 何晶;建构一座城市的高端智力生活[N];文学报;2014年

10 隐石;黔东当下诗歌小议[N];铜仁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于英丽;隋代诗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彬;挣脱文字梦魇后的舞蹈与歌唱[D];吉林大学;2005年

3 肖献军;唐洞庭湖诗和太湖诗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鲍昌宝;中国现代诗歌都市话语研究[D];南京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璐;《申质堂夫子全稿》整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存恒;先唐诗歌蔬菜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伯阳;中国现代“街头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周雪瓴;高适诗歌在明代的接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冉冉;中唐至北宋诗歌中的食物书写[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6 潘娇;“樊山体”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年

7 石岩;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人—非默诗歌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李毅;北宋帝王诗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9 刘巧荣;新世纪少数民族诗歌的空间观照[D];阜阳师范学院;2017年

10 朝乐门;阿尔泰诗歌浅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08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508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5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