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清末时新小说竞赛获奖征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9 04:02

  本文关键词:清末时新小说竞赛获奖征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近来晚清小说研究新的热点之一的清末时新小说竞赛,是1895年由英儒傅兰雅经长期酝酿后举办的一次有奖征文活动。竞赛反响热烈,最终评选出20篇获奖小说,其中有15篇得以保存至今,收录在《清末时新小说集》第1~5册。近年来,学界对小说竞赛以及这些小说作品的评价,都存在批评质疑的观点,且不乏声音尤为激烈者,但其中仍有拓伸的余地。本文在此背景下,选择清末时新小说竞赛征文活动现存的15篇获奖作品作为论文研究对象。文章共包括绪论、正文、余论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的框架分为三章。第一章为“时新小说竞赛始末”,主要从抨击鸦片、时文、缠足三大社会积弊的小说竞赛主题与登报悬赏征文的活动形式酝酿产生的过程,举办活动时值甲午战败后爱国热情高涨的特殊社会历史环境,竞赛所获热烈反响,和获奖作品评选结果等方面,交代了小说竞赛获奖征文的产生背景,并简要介绍了这些获奖作品的基本概貌。第二章是“作为征文的获奖小说”,主要从获奖小说的”征文”属性出发,解析它们在取材构思模式、思想意识倾向、人物形象设置和语言风格几个方面,均努力迎合傅兰雅《求著时新小说启》对所求著小说在思想主题、表现范畴、写作形式和表达效果方面的诸项要求的“应征”特性。这些获奖征文作为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均体现出浓厚的“应征之文”的烙印,其中既不乏新意亮点,也存在陈陋之处。第三章是“遴选标准探析”,即立足于前两章的论述基础,通过多元的比较和分析,对小说竞赛评奖工作实际执行时所参照的遴选标准进行了推想。现存获奖征文大多不能完全符合傅兰雅赛前的征文要求,且多少也存在傅兰雅赛后评议中所述写作缺陷;而相比未获奖作品,获奖征文虽然具备体裁“不违式”和内容讲求“道德文明”上的明显优势,但仅此优势不足以构成明确可据的甄选标准。结合这些获奖征文自身的特征、排名情况,以及竞赛举办前后傅兰雅个人的经历来推断,它们最终获选,很有可能是因为相对更加符合在华工作的西方人对“小说”这一体裁写作特点的预期,和傅兰雅个人赴美任教所需“东方学教学资料”的需要。在此后的余论部分,本文首先对前面三章内容作了简要的总结和评述,并进而指出,尽管与小说竞赛最终执行的遴选标准相对应的“小说审美观”,对晚清文人小说观念的影响作用非常有限,但遴选工作本身仍有价值:征文作者与征稿人傅兰雅的小说观交流过程因此而完整,所选获奖征文中的一些篇目也以其他方式影响着之后的晚清小说。笔者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这四个部分,主要就以下方面研究作了新的尝试:第一,侧重从“征文活动”的角度切入,将小说竞赛视作一个主办方与参赛者就小说观念进行的交流互动过程;第二,将获奖小说回归到“应征之文”的属性,视之为上述互动过程中的一环;第三,通过文本研究,对小说竞赛实际执行的遴选标准及与之相应的小说观念进行探析,进而透过主办方与参赛者“征稿—应征—评议”这一完整的小说观念交流过程,从小说观念与作者的形成这一历史的发展的宏观角度,重新定义和评估获奖征文及征文活动之于晚清小说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时新小说竞赛 获奖征文 傅兰雅 晚清小说 小说观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6
  • 绪论6-9
  • 第一章 时新小说竞赛始末9-19
  • 第一节 小说竞赛的酝酿与举办9-13
  • 第二节 小说竞赛反响与获奖篇目概貌13-19
  • 第二章 作为征文的获奖小说19-33
  • 第一节 “合显三事之大害”——“时”“事”对应的取材构思20-24
  • 第二节 “祛各弊之妙法”——殊途同归的改革想象24-27
  • 第三节 “立案演说”——人物设置“按需配给”的现象27-30
  • 第四节 “浅明为要”“趣雅为宗”——各寻门路的小说语言30-33
  • 第三章 遴选标准探析33-39
  • 第一节 疑问的提出:因何成为获奖征文?33-35
  • 第二节 疑问试答:关于遴选标准的一种猜想35-39
  • 余论 向谴责过渡:从获奖征文到“最早的中国现代小说”39-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月斌;;小说的意味[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3期

2 王家斌;;小说新观念大潮之回顾[J];文学自由谈;1989年06期

3 耕夫;我的小说观[J];党政论坛;1997年12期

4 钱仓水;论小说定位后的特征[J];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5 资云南;;论劳伦斯的小说观[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6 孙荪;;小说就是小说——由张宇的小说观看张宇[J];时代文学;2000年04期

7 王锺陵;20世纪初期的小说热及暴露性的社会写实观[J];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1期

8 罗书华;中国古代小说观的对立与同一[J];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01期

9 陈燕;书录中的明代小说观新变与定位[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包礼祥;近代小说观的产生与传播观念的转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蕊青;;才学小说炫学方式及其文化根源[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陶东风;;清末民初小说理论及其文化语境[A];东方丛刊(1994年第2辑 总第九辑)[C];1994年

3 范伯群;;1921—1923:中国雅俗文坛的分道扬镳与各得其所——兼论茅盾、郑振铎等早期对通俗文学所持的观点[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4 竺洪波;;《水浒传》与小说的经典化和学术化[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光炜(人民大学教授);把小说充分地打开[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李凤亮 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小说诗学:理论与实践[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3 张翠萍;新乡市作家协会小说创作研讨会纪要[N];新乡日报;2007年

4 何平;“慢”节奏与“漫”声腔中的奇观[N];文艺报;2013年

5 徐则臣;文学是另外一种方程式[N];文艺报;2012年

6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乃禹;梁启超影响韩国开化期的“小说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谢泳;《柳如是别传》可当小说读[N];东方早报;2014年

8 张蔚寰;市作家协会在辉县市山区召开小说创作研讨会[N];新乡日报;2007年

9 贺绍俊;文学可以具有劝诫作用[N];文艺报;2013年

10 周火岛;感动时代变革 倾情巴渝山水[N];文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丽;元前小说观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魏世民;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嬗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田若虹;陆士谔小说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韩云波;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6 郭浩帆;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D];山东大学;2000年

7 凌硕为;新闻传播与小说情调[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乃禹;中韩小说现代化转型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王春云;小说历史意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清茹;光绪二十九年(1903)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妮;小说题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卢兴坤;延吉市一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3 张巧;清代古小说辑佚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智婷;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小说观转型[D];山西大学;2015年

5 陈腊梅;安部公房小说的空间形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6 赵星晨;晚清虚无党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林;刘向三书小说叙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8 陈李黎;库切的理论性虚构创作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9 虞卉;清末时新小说竞赛获奖征文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10 史磊;清末民初小说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清末时新小说竞赛获奖征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4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4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3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