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陈季同的中国形象自塑

发布时间:2017-08-28 20:33

  本文关键词:论陈季同的中国形象自塑


  更多相关文章: 陈季同 晚清 中西交流 自我东方化


【摘要】:陈季同,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和文人,在近二十年的欧洲生活过程中,不断尝试向法国乃至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意图在中西方的文化对比中为中国文化正名。本文将从法国汉学的发展以及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迁入手,了解陈季同个案产生的纵横社会历史关系,继而探讨陈季同的法文文学作品,评价其作为早期自觉的自塑中国形象文学在法国的影响及意义。当时的欧洲社会,普遍对中国存在着偏见,认为中国社会落后,野蛮,迷信等,法国社会依然对东方中国充满着浓厚的兴趣,陈季同的法文作品应运而生。其作品在热销的同时对中国形象在西方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还将分析其法文作品下的中国与现实生活中的中国的差异以及陈季同作品中的“自我东方化"倾向。如今的对外文化工作者仍然要面临陈季同当年的问题,即在面对强势文化之时,如何正确地表达自我,而又不会陷入中冷西热的窘境。本文试图将陈季同的中国形象自塑放在西方已有的中国形象以及法国汉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较为客观地去评价陈季同在海外自塑形象的个案,以期丰富陈季同研究,并希望能为现今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陈季同 晚清 中西交流 自我东方化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5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7
  • 绪论7-13
  • 第一章 陈季同在法国大受欢迎的接受背景13-23
  • 1.1 19世纪初期法国汉学的发展13-16
  • 1.2 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迁16-19
  • 1.3 陈季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位置19-23
  • 第二章 陈季同对中国形象的全方位重塑23-37
  • 2.1 初入法国——社会上显见的各种偏见23-25
  • 2.2 理想中国——重塑“东方乐土”形象25-37
  • 第三章 陈季同的辉煌与无奈37-53
  • 3.1 一片喝彩:陈季同作品在法国的接受37-40
  • 3.2 纸面上的中国:理想与现实的错位40-46
  • 3.3 无法走出的“自我东方化”怪圈46-53
  • 结语53-57
  • 参考文献57-61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1-63
  • 致谢63-65
  • 个人简历65-6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启福;;走向本体与方法的统一——成中英“本体诠释学”印象[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成中英;本体诠释学体系的建立: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侯宏堂;阴阳学说与中国人的宇宙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孙妮;;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褚蓓娟;;海勒笔下的女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张蓉;贾辰飞;;后殖民主义文化心理下的生存困境——《我爱比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7 潘琴;;中西诗歌理性精神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8 吴伟;李冬梅;;浅谈《非洲的笑声》的文体实验与叙述创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9 李杨;;也说范妮·普莱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10 马婷;;想象的中国 西方的“蝴蝶君”——谈电影《蝴蝶君》[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翔;;诗人陈季同[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2 周志光;;林译《黑奴吁天录》中的民族文化意识分析[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贤君;;利用基督征服世界——美国对华宣教运动中的殖民主义思潮及其流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熊兆飞;;文化差异下的中国色彩[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宋志明;;文化“归航”与文化反抗——论沃勒·索因卡后殖民主义创作的文化形态[A];东方丛刊(2002年第2辑 总第四十辑)[C];2002年

7 杨曾宪;;面子是“东方学”的虚构吗?[A];东方丛刊(2002年第2辑 总第四十辑)[C];2002年

8 侯宏堂;;阴阳学说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思想意蕴[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9 刘国敏;;法国《诗经》翻译研究书目勾陈[A];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二辑)[C];2012年

10 刘练军;;附会的立宪认知:汤寿潜《宪法古义》评述[A];百年共和与中国宪政发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9 吕若淮;台湾文社及其《台湾文艺丛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勐;硕士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高佳;自我发现历程—《藻海无边》与《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哲梅;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勇士》[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邵会;《茶花女》汉译本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李昆励;论洪仁s曅挛潘枷隱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赵亮;从福尔摩斯的翻译看西方叙事技巧在清末民初的移植与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49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49338.html

上一篇:陈寅  
下一篇:白居易《百道判》研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b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