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生态建筑美学的环境因素

发布时间:2017-10-17 19:14

  本文关键词:生态建筑美学的环境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人居环境 生态美学 环境艺术 自然属性


【摘要】:通过回顾中西方生态建筑美学的渊源与特征,以生态建筑美学的视角,对建筑环境的自然属性进行初步探讨,分别对环境的社会性、资源性和地质因素的关系,环境与土壤和健康的关系,环境与温度、湿度和水源的关系,环境与大气环流和风速的关系,以及环境与负离子、益生菌、PM2.5、有害气体、磁场和射线等自然现象进行梳理,这对于生态建筑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学院;
【关键词】人居环境 生态美学 环境艺术 自然属性
【分类号】:TU201.5
【正文快照】: 新世纪以来,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现实利益的驱使,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极度膨胀,导致政府规划追求新城区建设规模,设计者追求欧美建筑风格和时尚,地产开发者过分推崇市场化利益,产生了诸如城市承载人口虽少但城建规划却宏伟,城市规模虽小但建筑的容积率却很高,水资源稀缺而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玮,汤大钢,刘红杰,岳欣,潘志,丁焰;中国PM_(2.5)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1期

2 吴志萍;王成;;城市绿地与人体健康[J];世界林业研究;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凯;张承中;周变红;;西安市采暖期PM_(2.5)污染状况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2 刘畅;;盘锦市环境空气污染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23期

3 吴志萍;王成;侯晓静;杨伟伟;;6种城市绿地空气PM2.5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王圣保;姜国华;;建三江城市土地利用分析与绿地生态系统布局结构[J];北方园艺;2011年08期

5 方修琦,李令军,谢云;沙尘天气过境前后北京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变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6 秦保平,解辉,韩静;天津市空气污染物PM_(10)/TSP比例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年06期

7 王圣保;谭许伟;陈莉;;建三江城区用地评价与绿地生态系统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年06期

8 王成;赵万民;谭少华;;基于城市绿色空间功能的“宜居重庆”规划理念[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9 王圣保;郭云峰;;建三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1年01期

10 房城;王成;郭二果;郄光发;;城市绿地与城市居民健康的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正萍;杨毅;;南京市近地面空气中颗粒物的污染特征研究[A];第五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仁健;王纬;王自发;;北京大气气溶胶干沉降和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3 郝立庆;王振亚;黄明强;方黎;张为俊;;种子气溶胶对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长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陶俊;许振成;谢文彰;彭晓春;;广州冬季灰霾天气期间PM_(2.5)污染特征分析[A];第九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凯;柴发合;张新民;段宁;陈义珍;王淑兰;王振奎;岳婷婷;马晓溪;;秋冬季节长江三角洲大气细粒子浓度变化特征研究[A];第九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仁健;符淙斌;曹军骥;吴涧;;气溶胶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与人类健康中的作用[A];2007年全国粉体工业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正萍;杨毅;;城市典型区域空气中颗粒物污染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8 王京丽;张远航;邵敏;曾立民;;北京市PM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关系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周学华;王哲;郝明途;杨凌霄;王文兴;;济南市春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韩晶晶;王式功;尚可政;;兰州市大气环境化学成分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剑彬;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生态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赵晴;典型地区无机细粒子污染特征及成因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佘峰;兰州地区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及沙尘天气对其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王友君;典型室内外环境空气污染特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5 孙宪民;沈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及对儿童肺功能的影响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6 钟珂;室内外空气污染物浓度演化关系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7 李春雷;广州市及附近地区大气中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时空分布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8 樊曙先;南京市区与郊区气溶胶PM_(2.5)元素及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的对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9 林刚;抚顺城区大气悬浮颗粒物污染及其对小学生肺功能和城市人口部分疾病死亡率影响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10 罗莹华;韶关市大气颗粒物地球化学特征与源解析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颖;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清平;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赵晓飞;开封市近地层大气颗粒物垂直分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闫海彬;吉林省雪水沉积物的理化特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5 柯钊跃;典型污染源或敏感点大气颗粒物的组分特征与健康暴露水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毛松英;公路交通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刘芳盈;燃煤细颗粒物不同组分对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细胞增殖及氧化损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康明;可吸入颗粒物声波分离的数值模拟[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张凯;超细颗粒物微观团聚机理数值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凯;超细颗粒物微观团聚机理数植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充,理燕霞,张伟,周训怀,彭惠蓉;19种园林植物组织杀菌作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2 陆鼎煌;北京春季风沙的分析[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3 邵海荣,贺庆棠,阎海平,侯智,李涛;北京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施燕娥,王雅芳,陆旭蕾;城市绿化降噪初探[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戚继忠,由士江,王洪俊,齐清弘;园林植物清除细菌能力的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4期

6 王 成;城镇不同类型绿地生态功能的对比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7 姜国义;生态园林绿地建设中应用树木与草坪效果对比分析[J];防护林科技;2001年01期

8 蒙晋佳,张燕;地面上的空气负离子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尖端放电[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01期

9 车凤翔;中国城市气溶胶危害评价[J];中国粉体技术;1999年03期

10 黄彦柳,陈东辉,陆丹,陆书玉;空气负离子与城市环境[J];干旱环境监测;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上)[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04期

2 刘斌;计算机时代的新建筑美学初探[J];安徽建筑;2004年02期

3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下)[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01期

4 程丽颖;;走向生活的建筑美学[J];高等建筑教育;2006年01期

5 兰莹;;建筑美学随想[J];黑龙江史志;2007年03期

6 肖箭;;建筑美学赏析[J];山西建筑;2007年34期

7 冒亚龙;;建筑美学的人文趋向[J];重庆建筑;2009年06期

8 葛红洋;;建筑美学[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年07期

9 祁景明;;建筑美学赏析[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年10期

10 张浩;;中国城市化建设必须思考的建筑美学——以浙江为例的考察(节选)[J];新美术;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萧默;;读《中国建筑美学》[A];建筑史论文集(第13辑)[C];2000年

2 王世仁;;建筑美学散论[A];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C];2001年

3 赵青燕;;平面功能、环境心理、建筑美学对高层建筑体型设计的影响[A];2013年1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张荣翼;;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批判三题[A];东方丛刊(1997年第3辑 总第二十一辑)[C];1997年

5 李国栋;段永晶;桂敏中;;建筑艺术与建筑美学[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6 张良皋;;符号寓意与建筑表象[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7 董方元;;“视觉冲击力”解析[A];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论文集[C];2005年

8 程建军;;智者不惑——龙庆忠教授教育与学术思想试析[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范建;让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美学融为一体[N];科技日报;2014年

2 记者 陈琳 实习生 李晓光 王晨燕;包容“荒谬”[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张华;当代钢结构建筑美学基本特征[N];建筑时报;2014年

4 朱广宇;建筑美学如何服务于产品定位[N];中国建设报;2003年

5 记者 崔吕萍;模仿“中国好声音” 海选“中国好民居”[N];人民政协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冒亚龙;高层建筑美学价值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2 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亮;数字时代建筑美学的探索与实践[D];厦门大学;2008年

2 陈薪竹;近现代西方美学思潮对当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7年

3 蔡良娃;信息建筑美学观念及创作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姚磊;山水人居[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英俊;论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在当代居住建筑中的承扬[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叶硕;福州台江双杭地区建筑美学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7 熊平;渝西南古镇建筑美学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8 朱俊;城市化进程中的LOFT现象[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窦金楠;从上海世博会看世博建筑的生态建筑美学[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50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050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1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