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主义作为舶来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影响中朝两国文坛,陆续造就了一批以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中朝两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是在开放的世界文学体系中,内在因素与外来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们的兴起与发展始终离不开东西方语境相互交汇的环境。中国新感觉派和朝鲜“九人会”分别作为中朝两国近现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以其独特的形态,吸引了不少读者和研究者。中国新感觉派和朝鲜“九人会”之间存在“现代主义”和“日本新感觉派”这两个共同分母。而且20世纪20、30年代中朝两国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环境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本论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新感觉派和朝鲜“九人会”小说做出比较分析,探讨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在中国和朝鲜两国相似而又不同的存在形式。关于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的比较研究至今尚未出现,因此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论文主要以20世纪20、30年代出现的中国新感觉派和朝鲜“九人会”小说为基本对象,从它们的形成、与日本新感觉派的关系、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方面所表现出的异同与局限性以及在文学史中的地位等方面,加以系统地比较研究。本论文主要采取实证性研究方法,在占有基本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立足于小说文本,致力于文本细读,结合史料和评论,用较为严谨的分析论证,呈现两个文学流派的真实面貌。兼以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中国新感觉派和朝鲜“九人会”在接受、扬弃西方现代主义、日本新感觉派的过程中产生的误读与悖论,分析两者在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方面的异同。本论文除导论外共设五章。第一章是“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的形成”。这里主要从时代背景、文化土壤及文学风尚,中朝两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东渐和影响等因素展示两个文学流派形成的发展历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和朝鲜处于东方儒家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交汇的特殊阶段,新感觉派与“九人会”小说在这一时期形成,实际上是摆脱传统价值体系,自觉追求现代先进文明的表现。第二章是“对日本新感觉派的选择性接受与创造性转化”。日本新感觉派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思潮,中国与朝鲜两国作家接受它的影响绝不是偶然的,也不可能是盲目的。它经受住了来自两国文坛的检验以及社会需求的选择,这是一种选择性的接受。另外,他们所吸收和阐释的“新感觉”都不是原原本本的日本新感觉派所主张的“新感觉”,而是经过他们自身选择、加工、吸收、升华之后重新诞生的“新感觉”,就是所谓的创造性转化。第三章是“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思想意蕴比较”。本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中国新感觉与朝鲜“九人会”小说文本进行解读,以比较文学为切入点,阐释两者思想意蕴层面的异同点,探究其原因并力图接近作家的创作本意。第四章是“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艺术特色比较”。中国新感觉派和朝鲜“九人会”作为西方现代主义东方化的两种文学形态,其艺术表现层面的“新感觉”特质承袭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特色,同时又保留着自己的艺术品格。本章将从艺术形式、创作方法和艺术特色三个方面比较探讨中国新感觉派和朝鲜“九人会”小说在艺术方面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第五章是“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的局限性与地位”。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106.4-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希东;;“新感觉派”的“异端”与“他者”——施蛰存与川端康成的类同性论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2 江维萍;;霓虹灯下的孤独——浅谈穆时英都市小说的创作[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S1期
3 王国栋;中国现代派小说对日本新感觉派的倾斜[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4 陈思和;都市里的民间世界:《倾城之恋》[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靳丛林;中日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之异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02期
6 郭红央;;上海租界文化对刘呐鸥小说创作的影响[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杨迎平;刘呐鸥与日本新感觉派[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8 王艳凤;论中日新感觉派与表现主义文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02期
9 张国安;日本新感觉派初论[J];日本研究;1995年02期
10 何乃英;;《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理论的代表作[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天慧;横光利一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朋;19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政治[D];兰州大学;2006年
3 宿久高;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屏瑾;上海新感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新感觉”的发生与发展研究(1928—1936)[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周宁;《现代》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
2804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804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