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生产性景观与城市开放空间整合设计的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山东地区生产性景观与城市开放空间整合设计的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产性景观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劳动,它更多地是体现常规景观植物所不具备的劳动参与性和物质产出性,包含了人对于自然景观的重新认识理解和改造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再加工。通过生产性景观与城市空间相整合人们在获得全新的景观体验感受的同时产出的物质又能经过短距离的运输、仓储发挥可食用性价值,存在生态、社会、经济等多重效益。本文的内容就景观的生产性、生态性、空间运用模式以及设计模式的交叉点进行探讨。通过一系列整合方式将生产性景观引入城市并铸造一条旨在创建健康社区和环境的道路。近年来,以审美性为主的景观组织形式略显单一和乏味,景观的生产性功能开始被设计者和使用者所重视,城市的各个遗落的角落和开放空间也得以通过有效的设计手法配合生产性景观展现出特殊的趣味性,城市景观环境不再千篇一律,乏陈可新。本文希望通过一系列研究性阐述可以为创造和提倡能促进城市美观、生物多样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可食用景观提供一种与城市空间整合的最优化方式。
【关键词】:生产性景观 城市开放空间 生态 社会 经济 可食用景观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10-11
- 1. 社会背景10-11
- 2. 学科背景11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11-14
- 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11-14
- 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14
- 第三节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14-16
- 1. 研究对象14-15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5-16
- 第四节 研究方法16-17
- 1. 文献分析法16
- 2. 案例分析法16
- 3 总结演绎法16-17
- 第二章 关于生产性景观理论的探讨17-22
- 第一节 生产性景观的概念17-18
- 第二节 农作物到生产性景观的过渡18
- 第三节 生产性景观的属性分析18-20
- 1. 地域性18
- 2. 经济性18
- 3. 生态性18-19
- 4. 参与性19-20
- 第四节 理论研究基础20-21
- 1. 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20
- 2. 景观生态学20
- 3. 生态都市主义20-21
- 第五节 城市开放空间形态21-22
- 第三章 山东地区生产性景观的发展条件与动力22-27
- 第一节 山东地区生产性景观的发展现状22-23
- 第二节 山东地区的区位条件23-24
- 1. 地理与人文23
- 2. 气象与水文状况23-24
- 第三节 山东地区生产性景观的发展动力24-27
- 1. 内在动力25
- 2. 外在动力25-26
- 3. 地区性作物在景观中的应用26-27
- 第四章 整合设计的理论模式分析27-33
- 第一节 以社会性为导向27-28
- 1. 文化先导式27
- 2. 主题注入式27-28
- 第二节 以生态性为导向28-29
- 1. 竖向分层式28
- 2. 自然渗透式28-29
- 第三节 以经济性为导向29
- 1. 季相轮作式29
- 2. 生产穿插式29
- 第四节 山东地区生产性景观作物分类29-31
- 1. 按作物属性和生长周期分类29-30
- 2. 按作物季相变化分类30
- 3. 按作物色彩分类30-31
- 第五节 生产性景观作物造景模式31
- 1. 规整式31
- 2. 自然式31
- 第六节 生产性景观系统整合的生态战略31-33
- 第五章 生产性景观与城市开放空间整合设计的模式总结33-57
- 第一节 宏观整合模式33-35
- 1. 保留---对乡土生产性作物的保护33-34
- 2. 替代---替换部分单一功能的观赏性景观34
- 3. 重构---构建新型参与模式和空间形式34-35
- 第二节 微观整合模式分析35-48
- 1. 生产性城市公园35-40
- 2. 生产性社区花园40-45
- 3. 屋顶农园45-48
- 第三节 生产性景观系统的城市设计策略48-50
- 1. 各种形式和功能的建筑物48-49
- 2. 公园、广场和开放空间49
- 3. 社区、示范区和校园花园49-50
- 4. 街道和交通基础设施50
- 第四节 区域性特色整合模式分析50-57
- 1. 中部丘陵地区50-52
- (1) 概念模式的植入发展策略50-51
- (2) 可行性整合模式总结-以莱芜市郊农业公园为例51-52
- (3) 设计策略52
- 2. 北部沿海地区52-53
- (1) 概念模式的植入发展策略52
- (2) 可行性整合模式总结—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公园为例52
- (3) 设计策略52-53
- 3. 西南部平原地区53-56
- (1) 概念模式的植入及发展策略53
- (2) 可行性整合模式总结--以日照经济开发区三河景观设计为例53-54
- (3) 设计策略54-56
- 4.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58
- 图片来源58-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美红;东山县景观空间格局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2 谢双喜;林媚珍;马秀芳;;广州市花都区景观动态变化研究[J];生态科学;2007年01期
3 曲晨晓;;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景观协调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7年04期
4 王庆;;园林景观对房地产的影响[J];住宅科技;2008年01期
5 康宁;李树华;李法红;;园林景观对人体心理影响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8年07期
6 蔡学林;廖为明;张天海;李小毛;陈飞平;邓荣根;;森林声景观类型的划分与评价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7 李厚增;林文鹏;温家洪;施敏琦;;上海市闵行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8 胡冰殊;曹广超;马燕飞;;黑河源区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分析[J];价值工程;2011年02期
9 刘永娟;;上海城市景观格局分析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王信权;王凯林;耿美云;朱春福;;园林景观的评价标准刍议[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滨章;李婷婷;;从《欧洲景观公约》看我国景观的安全与保护[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2 赵洁;林箐;;对当代纪念性景观“纪念性”表达的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张捷;唐文跃;张宏磊;;中国城镇书法景观空间分异现象的测量[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5 李露;谢冶凤;张玉钧;;村镇景观乡土性特征探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6 邱斓俊;裘鸿菲;;重构城市“绿色”网络——废弃铁路景观的更新设计[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青;胡玉敏;陈玲;陈志斌;;景观生态学原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A];金华生态·人居环境城市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魏建兵;肖笃宁;解伏菊;;拜泉农田林网景观宏观布局空间表达与定量辨识[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9 曹娟;梁伊任;章俊华;;北京市自然保护区景观调查与评价初探[A];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小康社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选集(上册)[C];2008年
10 谢苗苗;王仰麟;;景观类型的热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以深圳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李凌翌;未来五年把龙泉山脉装扮成一条景观风景带[N];成都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孙爽;让绿色成为今日社区的主题[N];中国花卉报;2003年
3 天津泰达园林规划设计院 尤再健 王兴达;城市街角景观设计初探[N];中国花卉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洋;基于RS和GIS的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2 余洋;景观体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肖红生;基于“3S”技术村级景观长期动态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邓荣根;森林声景观品质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5 李丽媛;基于目标系统的景观策划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郭文华;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陈卫平;贺兰山—银川盆地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规划[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李艳菊;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及传统聚落适宜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李淑娟;帽儿山地区森林景观动态过程及景观生态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10 顾凤霞;生态城市用地格局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宁;有效种群容量下景观格局及尺度对景观遗传模拟影响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彬;成都平原乡村酒店建筑与景观融合的设计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刘爱芝;村镇景观的形成条件与保护[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5年
4 王环杰;基于RS的西宁市森林景观动态格局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文丽;现代密集型别墅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杨勉;基于声音景观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初探[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7 罗超;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都江堰壹街区棕地景观优化及再生设计初探[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8 张驰;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雕塑景观场所效应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华尹;城市既有社区康复性景观的研究与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10 吴楠;景观空间格局演变分析及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山东地区生产性景观与城市开放空间整合设计的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4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494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