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在设计学科中的渗透
本文关键词:中国绘画在设计学科中的渗透
【摘要】:中国设计学科教育在现代经济发展后逐渐兴起,今日已成为热门专业,这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设计的实用性,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了较完整的体系而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同时艺术设计也成了艺术学科的热门专业。然而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实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致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注重运用电脑等先进工具的技能而忽视对艺术学科相关知识的积累,如对于中国绘画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设计学科的教学中常常被忽视。这一做法有悖于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我们应该对中国绘画在设计学科中渗透的情况作相关研究,打破绘画和设计的鸿沟,促进设计和绘画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 川外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关键词】: 中国绘画 设计学科 人为界限 渗透 融合
【分类号】:J205;J504
【正文快照】: 一、我国历史上绘画与设计的相互影响本文中的中国绘画指在我国的美术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画、中国年画、版画及民俗画等相关内容。设计是一个外来词,由“Design”翻译而来,设计学科最早由美国科学家赫特·亚历山大·西蒙于1969年提出。而在我国,艺术设计是把环境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少君;试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校美术教育[J];温州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琦;;论美术教育类型关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熊南颖;;审美快乐在高职美育中的作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3 张帆;;谈小学美术课堂多元化之情感教育[J];成功(教育);2009年07期
4 李风莉;;从青少年全面发展视角看美术教学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7期
5 孙彦;;“由技入道”与“由理入道”——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6 蒋烨,龙新田;建筑学美术教育新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原永康;;需求分析与英语专业商务英语课堂动机激发[J];大家;2012年03期
8 陈祥云;;对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大家;2012年04期
9 林燕平;;美术教育在工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1期
10 陈祝林;;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变革[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喻琴;国立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素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谷涛;体验的逻辑—现象学视野下的美术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冯晓阳;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马琳;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钟虹滨;自由与创造[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席卫权;国内普通中学艺术设计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波;美国艺术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邱正伦;艺术创造力的主体性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张莹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小燕;中师手工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丽;杨家埠木板年画引入高中美术教学环节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书静;幼师美术教育中泥塑教学的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钰;中学美术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春燕;江苏省盐城市中职学校美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夏芸梦;以美术教学为核心的幼儿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健;新课程背景下上海市中学美术学习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管银叶;中学木刻版画课程与教学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广明;小学美术分层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林哲;论美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D];山东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晓;;本土文化与图案教学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年04期
2 曹伟华;;传统书画笔墨在水彩艺术中的渗透[J];云梦学刊;2008年05期
3 汪大伟;公共艺术设计学科——21世纪的新兴学科[J];装饰;1998年06期
4 陈红帅;;试析美术欣赏课的德育功能[J];科技信息;2007年09期
5 羊草;;论中国山水画的“虚静”说——道家“虚静”理论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渗透[J];书画世界;2009年05期
6 钟跃英;;明清之际对“气韵生动”含义的确定与中国绘画笔墨技法标准的规范[J];美苑;1992年01期
7 李俊;;中国绘画表现形式从“水墨”走向综合发展的可能性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6期
8 霍春阳;;自画自说 抱瓮斋覃艺[J];芥子园;2006年01期
9 丁玉来;;补习传统文化 发展中国绘画[J];美术观察;2007年03期
10 赵丽艳;;中西方绘画与宗教的关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祯;;中国绘画中的伦理关系与未来[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2 彭国忠;;唐五代北宋绘画与词[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康育义;;《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的诞生及其意义[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杜少虎;;写天地之形 绘万物之情——洛阳汉墓壁画用笔用色探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严淡如;;从顾恺之的杰出成就看六朝文化的转型[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6 马鸿增;;“写画”美学观论纲[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樊波;;功力、趣味和风格[A];'2007中国画创作观摩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左庄伟;;论中国画的民族性本质[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9 王恺;;精雕细琢 八年一剑——山东美术出版社《黄宾虹全集》策划出版分析报告[A];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8年
10 屈一锋;;论中西不同的民族心理对绘画风格的影响[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慕迅;中国绘画传统的生命机制[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杨琪;中国绘画发展的历程[N];学习时报;2008年
3 籍忠亮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终身馆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客座教授;中国绘画中的写生之法[N];亚太经济时报;2009年
4 籍忠亮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终身馆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客座教授。;元代中国绘画概况[N];亚太经济时报;2009年
5 主讲人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孙乃树 本报记者秦继东 葛灵丹;情感意趣,领略中国绘画的笔墨灵魂[N];新华日报;2010年
6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何静;“日本祭”出版纪念活动 在东京举行[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覃绍殷;有气则活[N];文艺报;2004年
8 牛克诚;工笔画在现代中国绘画的生态中[N];文艺报;2004年
9 任耀义;艺术的力量[N];美术报;2006年
10 杨琪;中国绘画发展的普遍规律[N];学习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2 邬烈炎;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3 孔新苗;20世纪中国绘画美学[D];山东大学;2005年
4 周宗亚;故宫藏《洛神赋图》之图像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5 宋晓霞;工笔画的传统与现代发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6 孔涛;北宋院体、文人和禅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叶健;中国重彩画的当代文化转向[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8 汤军;造物中“情”、“理”二元关系的理论构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滕志朋;画者:原天地人生之道[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郑庆余;范曾简笔泼墨人物艺术探研[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勇;从晚清到民国[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2 李幼峰;我从绘画看中国[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郭殿声;中国画色彩刍议[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明星;中国绘画中建筑画法的演变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轲;再谈“应物象形”[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6 付月婷;解读中国绘画中太极因素的融入[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丽芳;中国画的笔墨韵律与音乐的节奏美[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8 陈明;一切景语 皆是情语[D];天津美术学院;2011年
9 高明月;谈中国绘画的线语言[D];重庆大学;2005年
10 申艳军;雍正、乾隆粉彩艺术与中国绘画的关系[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988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988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