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族形象人格化的移植与文化困境——以劳瑞的“李表哥”漫画为例
本文关键词:国族形象人格化的移植与文化困境——以劳瑞的“李表哥”漫画为例
【摘要】:1985年美国政治漫画家芮南·劳瑞(Ranan Lurie)应台湾方面邀请,创作了一个名叫"李表哥"的卡通人物,代表"中国人新形象",这是台湾当局以自我形塑的方式重建文化自信与寻求政治话语权的一次实验。"李表哥"很像李小龙,作者对漫画的处理反映了当时美式流行文化对中国的认知方式,这个漫画人物的制作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反映了台湾地区在戒严尾声和现代化初期对政治困境的应对以及多层次的社会文化心理,这也是冷战意识形态从强硬宣教转而与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风潮结盟的案例在视觉文化上的投射。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关键词】: 政治漫画 冷战 视觉文化 国族形象 拟人化
【分类号】:J218.2
【正文快照】: 一、引言在视觉理论和观图传统中,图像创作和观赏从来不是纯粹的个人体验,而是与族群归属、政治立场、文化认同等因素纠结在一起共同发生作用。图像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历史使命,在中国近现代的变革语境中,绘画特别是带有政治讽喻功能的漫画更是与民族主义、现代化进程、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昌济 ,陈建敏,谨识;中国上古的国族[J];社会科学;1984年01期
2 尹鸿;历史虚构与国族想象[J];当代电影;2000年02期
3 王一燕;王立杰;;“始皇”与“刺客”:中国国族英雄及国家起源的表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向宇;;国族想象与性别叙事——论李安电影的中国再现[J];电影新作;2012年04期
5 张淑娟;;清末民初国族建构的困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周云龙;;戏剧民族化:国族话语与民族传统的耦合[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王冰冰;;文化软实力与国族话语的再生产——论作为象征符号与作为生产方式的国族话语形态[J];枣庄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马然;;多元语言与国族想象——以邱金海三部曲为例谈当代新加坡电影[J];艺术评论;2009年07期
9 储竞争;杨永福;;抗战时期国族视野下的新疆族群问题与开发[J];文山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储竞争;;抗战时期汉族知识精英的西北书写与国族意识建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子昌;;政治领导与国族打造——以马来西亚为例的研究[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陈林侠;;当下古装大片的武侠分裂、国族想象及其认同危机[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许纪霖;;天下主义/夷夏之辨及其变异——兼论近代中国的国族认同[A];近代思想史研究(第10辑)[C];2013年
4 冀开运;;普什图人与阿富汗人的区别与联系——兼论民族国族之间的相互关系[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周大鸣;;关于中国族群研究的若干问题[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6 马丹丹;;流亡者的“想象共同体”——改革开放30年流亡电影的中产阶层意识[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7 黄克武;;从追求正道到认同国族 明末至清末中国公私观念的重整[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8 包胜利;;主体民族主义与“国族创建”之间的悖论——论哈萨克斯坦族际政治的困境[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泓;国族与国族的认同[N];学习时报;2006年
2 黄奇逸;“中国”称谓解[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熊芳亮;蒋介石为何要炮制“国族—宗族”论[N];中国民族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强;锦衣红颜 家国梦影—张艺谋电影身体文化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储竞争;抗战时期国人西北书写与国族意识建构[D];兰州大学;2011年
2 高成军;权利保障与国族认同[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玉生;后新电影时代与台湾国族认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4 刘佳;试析孙中山国族主义的内容及其历史作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杜娅琴;常燕生国家观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35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13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