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90年代女性自画像艺术的文化场域分析——以喻红、刘曼文、陈曦的女性自画像作品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21 21:26

  本文关键词: 女性艺术 自画像 文化场域 情感结构 镜像理论 出处:《文化艺术研究》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90年代以来,部分女性艺术家在勾勒自我形象的同时往往将自我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揭示出其与社会环境的诸种关系。她们或是尝试介入社会文化建构,或是以"静观"的方式呈现女性在转型时期的遭遇状态。这一方面表明当代女性艺术家开始有意识地借助自画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验证了90年代以来现实之于女性自我意识的影响与作用。其间,我们可以发现两条相辅相成的线索脉络,一条是女性自画像内蕴的关乎历史的时间线性轨迹,另一条则是取决于女性在当代多元现实镜像中如何定位自身性别角色,进而建构自我形象的方式方法。这种女性自我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关系于是成为探究当代文化内在权力结构、空间场域的切入点之一。
[Abstract]:Since 90s, some female artists have often placed themselves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while sketching their self-image, revealing the vari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y have also tried to interven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it indicates that contemporary female artists have begun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 with the help of self-portraits. On the other hand, it verifies the influence and function of reality on women's self-consciousness since 90s. In the meantime, we can find two clues that complement each other. One is the history of the self-portrait of the history of the linear track, the other depends on how women in the contemporary multi-reality mirror how to position their own gender rol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 self and social real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cut-in points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power structure and spatial field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J205
【正文快照】: 对于女性艺术家而言,八九十年代的文化转型使其不再将决绝地批判男权文化作为唯一诉求,故而在艺术创作上不再像“85美术新潮”那般恣肆胆大,明显弱化了带有激进性的表达元素。与此同时,一些女性艺术家开始有意回避“女性主义”等带有性别政治含义的字眼。1[1]但这并不意味着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寸晓玲;;大学校园音乐文化场域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7期

2 唐婷婷;;现代文化场域中纳西民歌之变迁[J];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1期

3 张春田;孔健;;章学诚的古文师承与文化场域的交往实践[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乔丽娜;;邢襄文学生成的文化场域[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郭威;;从基督教信仰之旅看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变迁[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03期

6 谢志远;;商界小说中的“商业场域”探析[J];文艺争鸣;2013年09期

7 丁智才;;多重文化场域中的当前文学底层书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徐秀慧;战后初期台湾的文化场域与文学思潮的考察(1945~1949)[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03期

9 关纪新;;多重文化场域中的老舍[J];满语研究;2007年02期

10 梅家玲;;夏济安、《文学杂志》与台湾大学——兼论台湾“学院派”文学杂志及其与“文化场域”和“教育空间”的互涉[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于弘;;2011台湾诗坛世代与场域之关系研究——兼论中生代诗人之定位[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赵勇 整理;研究文化建设 实现文论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会贵;基础教育名师职业幸福的文化场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陈涛;中国文化场域中汉语网络新词英译现象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52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452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2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