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浅析花鸟画的气势

发布时间:2018-02-21 11:41

  本文关键词: 气势 正奇 动静 花鸟画 出处:《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中国画历史渊源流长,时至今日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花鸟画作中为其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仍然是当下中国画创作承待深入研究的课题。花鸟画从原始时期到现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程,已经形成了独立的语言形式和画学理论体系。为了更好地研究花鸟画的章法气势,探索与研究阴阳关系所包含的哲学思想非常必要。 花鸟画的气势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气势可以理解为置陈布势即画面的布局,与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有直接的关联。根据画面笔墨结构的要求,运用阴阳关系中正奇险、动静等理法进行置陈布势,从作者的立意出发并巧妙地利用空白,处理好象内象外之意。无论是人物、山水或是花鸟作品,画面的气势表现至关重要,它能够加强物象的精神状态和画面的雄浑之气,使其具有音乐般的节奏变化,增加中国画的艺术表达魅力,也是当今写意花鸟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并不断的赋予时代性与人文精神,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的建构作用。
[Abstract]: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has a long history, and now it ushered in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Flower and bird painting is one of the unique artistic forms. Flower-and-bird painting has gone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from the primitive period to the present, and has formed an independent linguistic form and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painting. In order to better study the style of flower-and-bird painting,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and study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contain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 and yang. The momentum of flower-and-bird painting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t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layout of the picture,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anagement position" in Sheikh's "six methods". Using some rational methods, such as positive, strange and dangerou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 and Yang, to set up Chen's cloth, proceed from the author's intention and use the blank skillfully, and deal with what seems to b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image. Whether it is a character, a landscape or a flower or bird work,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icture's momentum is very important. It can strengthen the mental state of the object image and the vigorous spirit of the picture, make it have the musical rhythm change, increase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charm of Chinese painting,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new topic in the study of freehand brushwork flowers and birds. And constantly endow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humanism,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construction.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小荃;;王友恩和他的花鸟画[J];走向世界;2007年01期

2 樊波;;下笔惊风雨 落墨结}j ——张立辰花鸟画的审美指向[J];书画艺术;2007年05期

3 范迪安;;古风新意 南国风采——林涛花鸟画散记[J];中国花鸟画;2007年06期

4 孙燕;;融中西技艺 汇南北风格——评著名画家马云涛先生的花鸟画艺术[J];广播歌选;2009年02期

5 赵宝珊;赵丰彪;;毛选选花鸟画印象[J];上海艺术家;2009年06期

6 敬忠;;百花香自苦寒来——花鸟画家史振岭小记[J];天津政协;2010年06期

7 叶晓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意花鸟画之含蓄美[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孙其峰;;读谭宝泉的花鸟画[J];乡音;1995年04期

9 龚华娅;;中国重彩花鸟画的艺术探讨[J];文化月刊;1999年08期

10 王永梅;谈中国画花鸟画的构图[J];甘肃高师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焦可群;;读李凡先生的花鸟画[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0一一年)[C];2011年

2 林兵;;浅论中国花鸟画艺术中的吉祥内涵[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商斌;;砚田耕耘福如东海[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0一一年)[C];2011年

4 马媛媛;;中国新水墨元素在纺织花型设计中的应用——关于艺术院校教学法的思考[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5 马鸿增;;“写画”美学观论纲[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和靖;;从汉藏佛教美术交流史看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7 杨峰;;浅谈年画中吉祥花鸟图像的寓意[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8 左庄伟;;中华民族绘画之神魂——文人画[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为胜;写时代花鸟画之风神[N];美术报;2009年

2 ;清泉洗心[N];青岛日报;2011年

3 乔木;花鸟画技法浅谈[N];西藏日报;2001年

4 陈传席;重建花鸟画的审美价值[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5 中国国家博物馆美术工作部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熊广琴;静观偶得 格物致知[N];北京商报;2010年

6 贾方舟;花鸟画在当代发展的可能性[N];美术报;2001年

7 辽宁师范大学 孙静茹;重新审视传统花鸟画的审美价值[N];美术报;2002年

8 王学敏;一鸟不鸣山更幽[N];新闻出版报;2000年

9 杨水土;湖畔柳 沐春晖[N];美术报;2009年

10 刘怀武;倾情翰墨 波彩人生[N];美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冰;得江山之助[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2 谢青;潘天寿花鸟画艺术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3 刘婕;唐代花鸟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4 罗颖;意象与色彩[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5 曹院生;中国画学科规范论[D];上海大学;2010年

6 杨飞飞;故国之思[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7 尚莹辉;新时期中国重彩艺术语言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唐寅;从生活的足迹到万物与我合一[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继富;浅析花鸟画的气势[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2 朱玲;论花鸟画手卷创作中的时空特色[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何青云;当代瓶花题材花鸟画的构图形式美[D];广州大学;2013年

4 蒋鹏;宣和写生与花鸟画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馨;四时群芳[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6 吴王英;八大山人花鸟画之笔墨语言初探[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7 黄岑;以墨呈象[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8 郑明顺;金弘道翎毛·花鸟画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9 刘沛芬;对荷花创作中形式美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加涛;平和之中求趣味[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5218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5218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b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