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中西油画发展的错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1 16:16

  本文关键词: 油画 发展历程 艺术形式技法 技法 出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油画作为西方的外来艺术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上,油画经国人的吸收磨合,如今已然成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大众对于油画艺术的关注进一步提高。而油画自传入我国即走上了一条与西方油画发展不同的道路,西方油画的发展是渐进式的道路。它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以及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等各个阶段。而西方的技法与教学也是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这个阶段。而中国油画的发展之路却是跳跃式的。回顾中国油画发展历程,是从西方直接画法学起,继而到了80年代初开始往回走去学习西方的古典主义油画,而到了90年代,,中国油画一并跃过西方现代主义绘画阶段,紧跟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步伐,像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开始盛行在中国油画界。鉴于此,本文即根据二者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各自发展的主要历程为依据,进行二者错位分析,并结合当前中国油画发展的现状进行相关思考,希望能对快速发展下的中国油画产生一点启示。
[Abstract]:Western painting as a foreign art rooted in the China land, running in the Chinese oil painting was absorbed, and now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 art.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 the public concern for the oil painting art is improved. And oil painting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nd go on 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ainting in different ways,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ainting is a gradual road. It has experienced classicism, Romanticism, realism, Impressionism, expressionism, cubism and abstract and different stages. And the technique and teaching of the west is also a step to this stage and Chinese.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of oil painting is a leap. Chinese oil painting development history review, is directly from the western painting school, then to the classical early 80s began to walk back to the Western Learning The meaning of painting, and by 90s, Chinese painting together over the western modernism painting stage, keeping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post-modernism, such as concept art, behavior art began to flourish in China painting circles.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wo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course of their development i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dislocation two, and related thinking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 painting at present, hoping to China painting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 little enlightenmen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德勇;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刘静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从冯友兰到张岱年[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谢树放;;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邹振环;;土山湾印书馆与上海印刷出版文化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王成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刍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刘刚;;诠释论视阈中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观[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余秉颐;;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核心理念[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10 张晓峰;;浅谈人性论对先秦法律思想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2 曹q;;中国当代油画中的“性图像”研究[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3 孙烨;;“天”与“神”——从宗教的根源比较中国与古希腊文明[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张静互;;孟子“礼”概念的三重含义——作为“门”、“心”、“人伦”的“礼”与其教育内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史晓宇;;浅议《论语》对党员干部素养的启示[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苗天德;;王徵(1571—1644)——机械发明家,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先驱,中国历史上著书介绍西方力学的第一人[A];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作武;;孔子杀少正卯考论[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陈方刘;;论推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国化[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张琳;;无意识传承与有意识改造——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及其哲学思想的影响[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10 石玉亭;曹闻民;;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传统文化基础[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华;《洪范》与先秦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9 赵笺;主流文化对20世纪以来中国油画影响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10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鑫;清代以来恩施市城镇景观演变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彬;舞龙快乐合作式教学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魏义;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多维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谷李炜;包装设计中书法应用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8 周广福;张载道德境界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崔龙范;德国表现主义对中国新表现主义油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超;当前我国考试舞弊现象社会透视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52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552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5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