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的力量
本文选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当代性” ; 参考:《文学评论》2002年02期
【摘要】:正王晓明先生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有师长和朋友以为这是对学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要求(“当代性”):而在我的理解里,这根本就不是对学术提要求,而是这种学术活动本身的要求。它不是外加的,而是从自身内部生长出来的。它如果不能对自身的要求有所觉察、认识和实践,那么首先受到考验的就是学术性本身。简捷地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
[Abstract]:Mr. Wang Xiaoming said "the contemporary nature of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ome teachers and friends thought that this was a serious request for academic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Contemporary"): and in my understanding,This is not an academic request at all, but an academic activity itself.It is not added, but grows from within itself.If it can not be aware of its own requirements,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then the first test is academic itself.To put it simply, the "contemporary nature" of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首届学术讨论会在包头举行[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02期
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一辑——第五辑总目录[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04期
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一九八一年总目录[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04期
4 曹木;;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J];文学评论;1981年05期
5 ;唐_"同志讲话摘录[J];鲁迅研究月刊;1982年05期
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一九八二年总目录[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04期
7 华然;;有感于“青年论丛”[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02期
8 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会议纪要[J];文学评论;1983年05期
9 马韵玫;;一九八二年大连现代文学暑期讲习班[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01期
10 ;编者的话[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明钊;;鲁迅《伤逝》申论——答林志浩先生[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尹晓丽;;生命之轻与文学之重——20世纪中国小说欲望书写的杂感[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3 ;以“林译小说”为中心论林纾在文学转型过程中的两难抉择[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以“林译小说”为中心论林纾在文学转型过程中的两难抉择[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国绶;;闻一多“绘画美”内涵的再探究[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6 野村英登;;日本研究闻一多的历史与现状[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7 魏洪丘;;论闻一多新诗批评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8 徐光德;;东亚话语和鲁迅研究[A];现代东亚语境中的鲁迅研究——中韩鲁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朴宰雨;朴南用;;韩国鲁迅研究论著目录(1920—2004)[A];现代东亚语境中的鲁迅研究——中韩鲁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黄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老有所为[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七)[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剑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讨论述要[N];文学报;2000年
2 马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N];文艺报;2000年
3 王富仁;内部比较与外部比较[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秦弓;新文学遗产面临的挑战[N];北京日报;2001年
5 王兆胜;精致纯粹的文本[N];北京日报;2001年
6 陈子善;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N];人民日报;2001年
7 王思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如何走出“瓶颈”?[N];文学报;2001年
8 梅子;现代文学研究不应忽视“当代性”[N];文学报;2001年
9 王学海;中国新文学的发轫有新说[N];文学报;2001年
10 杨剑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收获[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程丽蓉;对话场景中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话语[D];四川大学;2004年
2 刘晓丽;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云鹏;“民族主义文学”(1930-1937年)论[D];复旦大学;2005年
4 赵歌东;启蒙与革命[D];吉林大学;2006年
5 郭建玲;1945—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格局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池大红;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两副镜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马西超;红色版图上的想象之旅[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中华;论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周翔华;中国现代画境小说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跃力;创造社与“革命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肖严;穆旦与传统[D];西南大学;2006年
5 丁敏华;谷崎润一郎小说《春琴抄》的阴翳之美[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周岩;黑土地的言说者[D];郑州大学;2006年
7 戴定华;现代文学中的家族叙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郭增民;语文教材中《背影》主题解读史[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姚俊;白云与灰尘在东方飞扬[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岩;苏青创作的市民情结[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46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746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