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上绘画的生态空间的研究
本文选题:架上绘画 + 生存与发展 ; 参考:《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作为一个即将踏入现代城市社会,通过专业谋生的美术学专业研究生,面对极其有限的职业发展选择,我不禁常常思考,在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时代背景下,“架上绘画”的生存空间是何等“惨烈”的一种境况;而如我一样的年轻美术从业者,在这样一个越来越快餐化、电子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又究竟该何去何从?这即是我撰写本论文的初衷与切入点,将重点阐述“架上绘画”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的现状与未来前景。 都市的高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大众文化的繁荣兴盛,导致艺术领域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当代社会可以说是大众文化日益向高级艺术渗透,甚至取代高级艺术的时代。传媒作为当代社会公众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公众接受高级和严肃的艺术,多数时候是通过传媒途径,这使得如架上绘画的“纯艺术”被大多数人群所遗忘和忽视。但作为一名绘画艺术的从业者,我仍然对架上绘画的未来持有乐观的态度,一如何多苓先生所言,时代是前进的,一切都要与时俱进,现在是多媒体时代,新事物的来源都是全方位的。所以光是一个‘架上’早就不能满足绘画的需求了。最早绘画史为记录人的形象而存在,照相机出现后替代了这个功能。所以,就这点来说,,平面绘画的作用早就已经被改变了。现在更进步的摄像机、电影都出现了,很多都是这种架上画无法比的。但是我觉得,架上绘画的静止性,也是很多东西无法比的。它放在那里,你可以永远的看下去,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时候,看起来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是它存在的价值。所以,我认为,架上绘画不会死亡,会流传下去。 与此同时,关于架上绘画灭亡与生存之争在今天仍然没有停止,也就说明架上绘画在目前还有它的现实意义,也就有讨论的必要。本文中,将就架上绘画在当代社会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展开分析,从而提出关于架上绘画的改进建议使之获得新发展空间的可能。最后将通过当代成功艺术家代表对架上绘画的新尝试和艺术坚持的案例分析,给出架上绘画艺术家在面对架上绘画的生存问题所应具有的一种态度。
[Abstract]:As a graduate student of fine arts who is about to enter the modern urban society and earn a living through his major, facing the extremely limited choice of career development, I can not help but often think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in which we live. The living space of "painting on the shelf" is such a "tragic" situation; and in such an increasingly fast-food, electronic and pluralistic social environment, what should be done for young art practitioners like me?. What should be done?. This i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breakthrough point of my writing this paper, which will focu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 of the living and developing space of "frame painting" in Chinese societ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rosperity of popular culture lead to new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art.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can be said to be the era in which popular culture is increasingly infiltrating into and even replacing advanced art. As the main way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media has great influence. The public accepts advanced and serious art, most of the time through the media. This makes the "pure art", such as frame painting, forgotten and ignored by most people. But as a painting artist, I still have an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the future of shelf painting. As Mr. how Duoling said, the times are advancing, everything 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now is the multimedia age. New things come from all directions. So a'shelf 'alone could not satisfy the needs of painting. The earliest history of painting existed to record people's images, which was replaced by cameras. Therefore, on this point, the role of graphic painting has long been changed. Now there are more progressive cameras, movies, many of which are beyond the reach of this kind of frame painting. But I feel that the stillness of frame painting is also beyond the reach of many things. It's there, you can look at it forever, it look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eople, at different times, and that's the value of its existence. Therefore, I think, shelf painting will not die, will continue. At the same time, the struggle about the perishing and survival of the frame painting is still not stopped today, which means that the shelf painting still has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so 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it. 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and influence of frame painting on contemporary society will be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of frame painting will be put forward to make it possible to acquire new development space. Finally, through the new attempt and the case analysis of the art persistence of the contemporary successful artists, this paper gives a kind of attitude that the artists should have in the face of the living problems of the paintings on the shelf.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屈晓勤;张鲲;廖一联;;“陌生化”原理的建筑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2 蒲天村;;对植物色彩艺术的研究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3 储可可;;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4 张晓玲;;论广告创意中的视觉化转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汪巍,过伟敏;信息时代的环境及其审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6 李鸣钟;;表现主义内在因素对绘画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7 朱露露;;马蒂斯的艺术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8 刘丹丹;;浅析中国书法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9 封丽娟;;数字设计在版面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10 李洁;王海军;;书法的“线”及其表现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浩;;潜意识或无意识与创造性思维[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3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霍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5 燕杰;曹春晓;;插画设计中的情感色彩表达[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6 陈昭霓;;视频媒体中的动态版式设计[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7 章益国;;对“通识”的三种误解[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8 郭亚男;;现代城市雕塑的色彩空间[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高华云;;商用汽车色彩设计浅析[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莉;;让色彩呈现生命——色彩设计实验教学模式探讨[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沈嘉熠;理想范本与职场影像塑造[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10 张鑫;中西古典绘画美学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菲;现代包装设计中仿生设计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3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孙琳;徽派建筑中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冯素娟;服装平面广告图形的同构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欢;儿童绘本的表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旭民;合成时代——概述绘画材料对油画学科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鹏;关于设计中如何进行主动视觉思维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82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882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