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黄宾虹绘画艺术中的“黑”与“白”

发布时间:2016-12-21 12:22

  本文关键词:黄宾虹绘画艺术中的“黑”与“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沈阳大学》 2015年

黄宾虹绘画艺术中的“黑”与“白”

周颖  

【摘要】:黄宾虹的绘画总体上可分为“白宾虹”和“黑宾虹”两种风格。“白宾虹”是指他早期的绘画风格,这一时期黄宾虹以研习古人画迹为主,画风内敛、中规中矩、淡宕松秀,因此把这一时期也称为“白宾虹”时期。在其经历了跌宕起伏的生活磨难,国破家变的改朝换代以后,其绘画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早期清逸淡雅的风格转变为中晚期浑厚华滋、雄厚浓黑的画风,这种风格被称为“黑宾虹”,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黑宾虹”时期。“黑宾虹”时期黄宾虹在吸取传统艺术审美精神的同时师造化,进行笔墨创新,而“黑宾虹”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其画面中来自自然的生命力逐渐取代了人们所熟谙的明、清以来的旧气息,尤其他晚年的作品呈现出前无古人的风貌。黄宾虹作为近代山水画家,是中国绘画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因此,本课题的开展希望能从黄宾虹的艺术经历、笔墨特点、绘画观念等方面研究黄宾虹绘画艺术中的“黑”与“白”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希望对中国现代的山水画研究和创作有所帮助。本文以黄宾虹的“白宾虹”和“黑宾虹”两个时期的艺术特点为切入点,以“黑”和“白”作为本文的论述中心,通过文献法、临摹实践和作品分析法,对黄宾虹的笔墨布局与黑白设置进行具体分析,来阐述其笔墨风格与美学理念及成因,同时本文又不单单是谈其笔墨,不单单是谈其艺术风格,而是通过分析“黑”和“白”在黄宾虹艺术生涯中的作用,揭示其绘画艺术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本文首先对黄宾虹的经历和艺术成就作了简要介绍,接着从时代背景、传统绘画思想和传统哲学思想及生活经历的角度论述了这些方面对其艺术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黄宾虹“黑白”两个时期绘画特点的形成及原因,从师古人、师造化到创新,从绘画风格上的清逸疏朗到浑厚华滋等方面进行阐述。然后从黑白的形式、笔墨、意象光等方面论述了黄宾虹画面中的黑白美。最后介绍了黄宾虹的艺术贡献与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建国;奇拙苍润 浑厚华滋——黄宾虹山水画赏析[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丁绍俊;;刻雕众形而不为巧——解读黄宾虹山水画中的庄子哲学思想[J];理论与创作;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姚爱斌;人的本质力量和审美自由尺度的双重缺失——黑格尔自然美论的再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3 秦裕芳;智慧·健康·意志──整体地走近老子的若干断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4 刁生虎;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5 伏爱华;;“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张晓敏;;论“无用之用”的现代美学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凤文学;;人与自然和谐: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精神[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王焱;;庄子与中国艺术精神之生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周威兵;;试论秦汉庄学和中国艺术精神之关系[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张梅;;《庄子》的语言艺术——卮言——从庄子的立言态度与立言方式谈起[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4 金丹元;;深入思维层次比较中西艺术[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5 吾淳;;略论中国古典乐论中谐和审美思想的生成[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6 陈友军;;略论电视剧收视率与艺术审美价值的关系[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7 包兆会;;道家、道教对基督教的启发[A];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C];2009年

8 彭锋;;“道”的美学阐释[A];东方丛刊(1998年第4辑 总第二十六辑)[C];1998年

9 李祥林;;中国画的尚简精神[A];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 总第八辑)[C];1994年

10 任昕;;庄子思想与中国绘画精神——兼谈中西绘画差异[A];东方丛刊(2000年第1辑 总第三十一辑)[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4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5 过晓;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概念的“似”[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胡新群;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李雪梅;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祁晓庆;敦煌归义军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徐广伟;东北渔猎先民原始图符纹饰在赫哲族中的传承与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甘生统;皎然诗学渊源考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珺;徽州符号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月;浅析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形神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艳凤;海德格尔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永荣;林泉之心 缘情写意[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米丰翠;《老子》母性品格审美探微[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陈继荣;魏晋人文思潮中的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赵雪梅;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林毓君;和谐之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卫华;;书肇自然 艺术之源——黄宾虹致方乐仁札[J];收藏界;2002年12期

2 梅墨生;;谁能识得模糊趣——黄宾虹山水艺术论[J];中国书画;2003年01期

3 张桐瑀;黄宾虹引书入画之研究[J];美术观察;2003年09期

4 丘金峰;;黄宾虹伪作辨析[J];中国书画;2004年12期

5 卢辅圣,张桐瑀;"黄宾虹热"的喜与忧[J];美术观察;2004年07期

6 赵权利;黄宾虹作为表率的意义——满维起访谈[J];美术观察;2004年08期

7 徐鼎一;及年三十弃举业——经学与黄宾虹[J];荣宝斋;2004年06期

8 骆坚群;;从文字到山水——试析黄宾虹的书法观及书法[J];中国书画;2005年03期

9 孔锦;黄宾虹题画跋佚文述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02期

10 王晓钟;黄宾虹《蜀游画册》赏析[J];东南文化;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鲍义来;;黄宾虹与“徽学”的提出[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鲍义来;;黄宾虹的敦煌情结[A];第二届郭煌历史档案与徽州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钱忠平;;也说黄宾虹[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石维坚;;人巧夺天工 剪裁青出蓝——表演札记[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义来;[N];安徽日报;2005年

2 方利山;[N];黄山日报;2005年

3 范曾;[N];美术报;2006年

4 范曾;[N];美术报;2006年

5 马明宸;[N];中国艺术报;2011年

6 王鸿宾;[N];河南日报;2000年

7 俞宏理;[N];黄山日报;2005年

8 陈履生;[N];美术报;2004年

9 马行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10 梁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元卿;黄宾虹思想及其绘画美学演进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春艳;黄宾虹的书画养生论[D];天津美术学院;2009年

2 王宣艳;画人之前:作为士人的黄宾虹[D];浙江大学;2011年

3 田亮;黄宾虹在民国时期的鉴定活动与鉴定观念[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4 张桐瑀;黄宾虹引书入画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5 陈斐鹏;黄宾虹晚期山水画设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6 周颖;黄宾虹绘画艺术中的“黑”与“白”[D];沈阳大学;2015年

7 周姝宏;漫谈黄宾虹山水画中“点”的技法与意蕴[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力申;黄宾虹绘画美学思想中的“内美”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田飞;黄宾虹山水画与印象派风景画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刘宪春;对黄宾虹“书法入画”的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黄宾虹绘画艺术中的“黑”与“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2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22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a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