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唐代壁画“三性”与当代壁画发展浅析

发布时间:2018-11-15 12:43
【摘要】:壁画是随着时代发展吸收进阶和演化着的艺术呈现方式。当代壁画的发展呈现早已在结构上、概念上、功能上强势的突破了传统壁画的框架,作为一种吸收消化重组再呈现的艺术语言,随着时代的环境、空间、审美承受力而发展的艺术,触角已慢慢的触及综合门类,多种表现手法,传统与当代材料的混合表现。所展现出的联想空间与感染力都大大区别中国先人壁画遗产语言给予人们的视觉体验。 中国古代壁画艺术历史悠久,其中以广为人知的岩画艺术起始与原始时期,至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空间的转变、审美和文化的渗透到壁画里,题材逐步丰富,技法娴熟,线条流畅,期间涵盖太多闻名于世的壁画典范。然而一个在封建社会中鼎盛的时代,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作为文化艺术结晶的唐代壁画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一个标志性时期。唐代壁画内容涉及有宫殿、石窟、寺庙、道观、庭院、墓室,呈现气势磅礴、优雅精美、色彩艳丽。在给人们展现独特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解决了在泥墙表皮难以持续展现、保存和色彩简单的问题。传承予世人所集中关注的主要是宫殿、石窟、寺庙、墓室和道观的壁画艺术语言呈现,而真正触动我的是体现大众文化语言的地上艺术,和独特黄泉下的美术吸引,正是这两个契机点感染了我对唐代壁画的拓展和定位。 在当代壁画呈现于大众面前的功能性、叙事性、装饰性与比较中国古代壁画,上述三种特点外的当代壁画更面向大众呈现出了中国古代壁画较弱的全信息交互公共性。自我设定的方向框架正是在两个不同时期的,看似相同而又有发展与区别的艺术语言中找寻同种艺术形式的传承、吸取、创新和渗透。在创新的特点中做当代与古代的“三性”(壁画中长久性是壁画最基本的属性,所以在本文章中不在复述)关系、背景、语言以及制作方法的比较研究,以及发展演变的“公共交互性”、材质的变化、新媒介融入的呈现。能让自己更有兴趣的在传统文化语言中游历、学习、感受,让文化修炼自我的性情和对创作的理解,最大力度的用于“公共交互性”、材质的变化、新媒介的融入展现中比较出的传承与发展的魅力。
[Abstract]:Mural painting is an art presentation method that absorbs advanced and evolv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esentation of contemporary murals has already broken through the framework of traditional murals in terms of structure, concept and function. As an artistic language that absorbs, digests, reorganizes and presents again,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space of the times, Aesthetic toler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rt, tentacles have slowly touched the comprehensive category, a variety of means of expression,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material mixture performance. Both the associative space and the appeal are different from the visual experience given by the heritage language of the Chinese ancestors' murals. Chinese ancient mural art has a long history, in which the well-known rock painting art began and primitive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the change of space, aesthetic and cultural infiltration into the murals, subject matter gradually rich, skillful, The lines are smooth, covering too many famous mural models during the period. However, in a period of high prosperity in feudal society and a period of highly developed economy and culture, the frescoes of Tang Dynasty, a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ulture and art, have also become an iconic period of Chinese ancient mural art. The contents of Tang Dynasty murals include palaces, grottoes, temples, Taoist temples, gardens and tombs, presenting majestic, elegant and colorful. At the same time, it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surface of the mud wall is difficult to be displayed, preserved and simple in color. What the world focuses on i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murals' artistic language of palaces, grottoes, temples, tombs and Taoist temples. What really touches me is the above ground art, which embodies the language of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unique art attraction under Huangquan. It is these two points of opportunity that infected me to the Tang Dynasty murals expansion and positioning. The functions, narration, decor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ancient murals in front of the masses in the contemporary murals show that the contemporary murals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three characteristics have the weak public nature of the Chinese ancient murals' full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It is in two different periods that the self-set direction frame looks for the inheritance, absorption, innovation and penetration of the same artistic form in the seemingly identical and developing and differentiated artistic language. In the innov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mporary and ancient "three properties" (in the murals permanent is the most basic attributes of murals, so in this article is not repeated) relations, background, language and production methods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public interaction", material changes, new media into the presentation. Can make oneself more interested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language travel, study, feel, let the culture cultivate their own temperament and understanding of creation, the maximum strength of the use of "public interaction", material changes, The charm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new media.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18.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莹;;浅谈现代壁画艺术的和谐美[J];大舞台;2011年06期

2 王祖劳;;泰国寺庙的壁画艺术[J];世界知识;1987年03期

3 聂崇正;;临摹法海寺壁画杂忆[J];紫禁城;2007年05期

4 Benoy K Behl;陈晓曦;贾欣;;随阿旃陀而来的智慧之美——印度稀世壁画[J];文明;2008年11期

5 胡建锋;;“三教”绘事对山西寺观壁画的影响[J];文艺研究;2011年06期

6 李忠翔;云南民族壁画艺术漫话(上)[J];文史杂志;1990年01期

7 杨娜;;寺观丹青越千年——略论山西的寺观壁画艺术[J];中华文化画报;2006年08期

8 李翔;;论壁画艺术的公共性[J];美术大观;2010年07期

9 ;不懈探索 个断创新——鲁迅美院壁画创作综述[J];美苑;1989年01期

10 陈建军;;参加壁画《九歌》创作随记[J];美苑;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明健;高丽平;;给建筑环境注入生机的艺术——壁画艺术[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陆寿麟;施子龙;徐毓明;蔡学昌;;中国古代壁画保护的研究[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3 王德舜;;敦煌壁画艺术新探——略论黑色飞天、菩萨的艺术形式的创造[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4 殷福兰;;库木吐喇谷口区第21窟壁画艺术初探[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5 张丽霞;;承德外八庙壁画的艺术形式及现状之浅见[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2004年

6 苏华;;在壁画、彩塑保护和修复技术讨论会上的发言[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7 蒋金治;;试析太平天国壁画《四季捕鱼图》[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年

8 李淑琴;;对壁画保护修复采用不同方法之效果比较[A];文物保护与修复纪实——第八届全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滕磊;高峰;;扎塘寺壁画价值评估与针对性保护构想[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朱金城;;双白|读《李白集》札记[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驻陕西记者 黄晓峰 赵建兰;千年墙皮画濒临失传[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驻山西记者 杨渊 通讯员 李海涛;山西请专家给千年壁画“治病”[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记者 孟苗;专家给千年壁画“治病”[N];山西日报;2011年

4 白果;热贡艺术的经典:年都乎寺清代壁画[N];青海日报;2010年

5 记者 龙军 通讯员 康解文 何春平;湖南修复1300年前古墓壁画[N];光明日报;2011年

6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岳永冰;错觉的迷惑[N];美术报;2010年

7 王敏庆;中国壁画艺术的风向标[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永久的西藏壁画艺术[N];西藏日报;2005年

9 宋哉;山西壁画艺术巧夺天工[N];山西政协报;2006年

10 特约通讯员 张学晋;20余家旅行社组团来芮城旅游[N];运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一舟;众工之事[D];天津大学;2012年

2 金萍;瞿昙寺壁画的艺术考古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3 彭茹娜;张仃艺术设计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仇春霞;西域绘画东传及本土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5 高明;西安东岳庙壁画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8年

6 徐勇;敦煌壁画的材料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程旭;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D];兰州大学;2012年

8 李建隆;敦煌壁画中的乐舞演出与演出空间[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9 潘汶汛;唐及唐以前敦煌壁画设色研究及其在现代绘画的影响[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10 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伟玉;传统莲纹在壁画创意中的运用[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2 刁颖;涂鸦壁画对公共空间的视觉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叶倩;人文化的地铁壁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4 吴智江;图像的意义——北齐徐显秀墓壁画的艺术语言及相关文化探索[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5 邹志云;壁画对空间形态的植入[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宇;“八王书院”状元肖像壁画绘制技法与保护方案探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7 王静;中国象形文字在现代壁画设计中应用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8 刘金鑫;试析我国当代壁画中的教育职能[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咏梅;纤维材料壁画的形态语言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赵亮;拜占庭教堂镶嵌壁画艺术特色探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333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333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8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