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多种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对应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5 15:41
【摘要】:人类社会在信息传播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各自的时代特征,而每一个阶段信息传播手段的进步与演变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各种信息传播手段的演变历程是人类社会不断的丰富、改变、适应新的形势的历史。从早期的符号、口耳相传、文字、印刷、电子等时代的传播手段,到现代的多媒体信息传播时代,多种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有纸到无纸、从平面到立体、从真实到虚拟的发展演变过程,信息传播手段的每一次发展演化,都积极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信息在现今生活中可谓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已经是这个社会运行的基点,是现代人们生活中基本的需求。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里,高速发展的传播媒体使信息巨量生产,信息迅速膨胀形成了“信息大爆炸”。更多的无效信息也随之而来,那么,如何能让受众接收到自身需要的有效信息及受众期望的信息接收的效果?在如今,媒体技术的成熟下,传播手段多元化转变,给信息传播提供了可能减少无效信息传播的平台,对信息以怎样的形式使用和满足人们对信息传播的预期效果提供一个可视化平台。那么,如何把各种媒体技术有效的应用到信息传播中来使其能够充分的发挥各自的特点并大放异彩? 本论文围绕着多种媒体技术,,结合了传播学理论进行交叉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细读研究、对理论的概括及对信息传播的概念、特点和多种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及应用领域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每种媒体技术的优势进行比较,围绕多种媒体技术的特征和信息传播的特点,通过案例进行深入的对应应用研究分析,总结了从一维线性的文字、二维静态的绘画、摄影图像到动态的三维动画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最后基于多种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复合应用进行案例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媒体技术的应用及信息传播的效果有一定的意义,增加人们对媒体所提供信息服务的期待程度。利用每种媒体技术特有的优势来更好、更有效的传递信息,使媒体技术的每种传播形式能更好的使用和满足人们对信息传播的预期效果。
[Abstract]:Human society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n each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the progress and evolution of the means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 each stage has promoted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The evolution course of various mean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s the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constantly enriching, changing and adapting to the new situation. From the early era of symbols, word of mouth, text, printing, electronics and so on, to the modern era of multimedia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experienced from paperless to paperless, from plane to three-dimensional. From the real to the virtual, every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mean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Information in today's life is always around, everywhere. Information has been the basis of the operation of this society, is the basic needs of modern people's lives. In today's information ag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makes the information production, the rapid expansion of information formed the "Big Bang of Information." More invalid information also follows, so how can the audience receive their own needs of effective information and the effect of the information expected by the audience? Today, with the maturity of media technology,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ommunication means has provided a platform for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o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ineffectiv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t provides a visual platform for how to use and satisfy the expected effect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So, how to effectively apply all kinds of media technology to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so that they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shine brilliantly? This paper focuses on a variety of media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for cross-research, the use of literature analysis, theoretical analysis, through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the summary of the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s of various media technologies, the advantages of each media technology are compar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media technologi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re discussed. Through the case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corresponding applicatio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of one-dimensional linear text, two-dimensional static painting, photographic image to dynamic three-dimensional animation technology,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Finally, a case study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composite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media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have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the application of media technology and 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increase the degree of expectation to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provided by the media. Using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each media technology to better, more effectiv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so that each form of communication media technology can better use and meet the expected result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05;G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堂;;从“释比”的音译谈羌族释比经典中“神名”的英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罗锋;;文化 建筑 传播——传播文化学视野中的徽州牌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孙显元;;中共两大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命名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惠嘉;户晓辉;;论“兴”义的演变及其思维特点[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陈海燕;;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莹;;博物馆场馆虚拟现实展示中的对话与反馈[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2 齐骥;;浅论新闻漫画的创作特征[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魏婷;;煤矿安全信息传播中的新思考[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7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8 王珊珊;;世界语与跨文化传播[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9 李建伟;;版权贸易中的编辑角色[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赵婧;;“读图时代”是真实存在还是拟态环境[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蕾;中国高水平EFL学习者语言研究:程式语和语言创造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郑俊杰;我国网络新闻专题探析[D];河北大学;2007年

4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01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401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c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