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博物画的科学、艺术特征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26 08:33
【摘要】:博物画是在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将得到的科学知识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博物画能使观者体验到自然造物的精妙,审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绘画来表达科学发现及科学现象,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简言之,博物画就是一门注入了科学精神的绘画艺术。博物画的科学性,使其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有着重要的作用,其科学性充分显示出了它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和不可取代性。而其具有的艺术性更加有利于博物学知识的普及以及研究成果的传播,更好地推动文化交流和科学信息的交流。一直以来,对博物画的研究主要在西方的学术界,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欧洲是博物学与博物画的发祥地。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地域和国家,都有其特有的博物学文化和特色,地方博物画正是反映地方博物学特色的有力证据。中国博物画具有自身特色的博物观念和表现方式,反映出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体现了国人的科学观、艺术观。本文首先以中西方博物画的发展历史为背景,通过系统地梳理中西方博物画在历史上不同阶段的演化,对比分析中西方博物画的特征,揭示演化背后的科学、艺术、文化、社会背景。然后从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等方面分析在当代背景下继续研究和发展博物画的意义。最后提出在科技迅猛发展,博物画受到摄影技术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博物画创新。科技的发展从一方面来看,对传统博物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另一方面来看,也能成为当代博物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将各种新技术手段、新材料应用到艺术领域。将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结合在一起,从多种视觉表达形式入手,来表现当代博物画新的科学与艺术生命力,并展现其人文与社会价值,更好地实现探索自然、读懂自然、表现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将这门注入了科学精神的艺术画种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nature and understanding nature, the art of historical painting is to express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 form of painting. Historical paintings enable viewers to experience the subtleties of nature 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ainting to express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scientific phenomena, itself is the fusion of science and art. In short, museum painting is a painting art infused with scientific spirit.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historical painting makes i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semin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knowledge, and its scientific nature fully shows its special position and irreplaceable nature in the research of natural science. Its artistry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dissemin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better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scientific information exchange. All along, the research on the museum painting is mainly in the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the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generally think that Europe is the birthplace of the museum science and the museum painting. In fact, in any region and country, there is a unique cul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y, and local museum painting is a strong evidence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history. Chinese historical painting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pt of history and the way of expression, reflecting the 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reflects the Chinese view of science, art view. This paper firstly tak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useum paintings as the background, through 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ical museum painting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history, contrasting and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ical paintings, revealing the science, art and culture behind the evolution. Social background Then from the scientific value, the artistic value, the cultural value, the social value, the historical value and so on the aspect and so on analysis continue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s the historical painting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mporary background. Final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mpact of photography technology, how to carry out the innovation of museum painting is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one hand, has caused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museum painting,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also become the motive force and source of innovation. Becaus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can apply all kinds of new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to the field of art. Combining traditional painting techniques with modern digital media techniques, starting with a variety of visual expression forms, to express the new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vitality of contemporary museum painting, to show its humanistic and social value, and to better realize the exploration of nature. Reading nature, expressing nature and protecting nature are the purposes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art and painting which infuse scientific spiri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茅金康;论文化的先进性的几个问题[J];理论研究;2002年01期

2 杨翰卿;论中原文化及其精神[J];学习论坛;2004年10期

3 闫春光;;试论如何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J];北方经贸;2009年07期

4 段冉;;用制度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护航[J];艺术教育;2011年01期

5 温博;;煤炭文化和煤炭文化转型[J];学理论;2012年05期

6 李金蓉,门红卫;论消费流行的文化特征及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J];消费经济;1996年03期

7 谢静;实践活动中的消费文化[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8 陈弦章;构建科学的大众的有特色的闽西文化[J];龙岩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9 沈桂萍;;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是文化”论[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10 马云驰;形成、发展、变化中的深圳文化[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风平;;区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2 李翠玉;文洪朝;;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3 杨福泉;;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以云南省为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俞岚;;浅论领导在工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A];浙江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作清;;黑龙江文化的发展、特点与创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6 张鑫;;黑龙江精神文化初探[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7 陈易洲;邹聪顺;;漳州文化特征浅析——兼谈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杨宜勇;董进修;;澳门文化产业前景与定位分析[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张华;郑长兴;;研究所文化建设刍议[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10 张守智;;民博会——长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品牌[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若风;机遇:“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张小明;用传统文化缔造品牌文化辉煌[N];市场报;2003年

3 穆益斌;我们期盼和追求怎样的律师文化[N];法制日报;2006年

4 柳鸿斌;重构现代区域文化 增强九江发展动力[N];九江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单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N];无锡日报;2007年

6 本版编辑 易家言 柏文学 金海燕;“洗脚文化”之争争什么[N];中国改革报;2008年

7 孙晓林;推进廉政文化建设[N];吉林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谢颖;中国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中前进腾飞[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 冯洪波;实施五大战略 抓好五个一批 为建设和谐邯郸、魅力邯郸、创新邯郸做出积极贡献[N];邯郸日报;2009年

10 中国政法大学 常绍舜;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心主义特征[N];人民政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平聚;深圳创新文化系统的形成与演变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南开大学;1997年

5 王云芳;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7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逸宁;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发展阶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星;楚文化语境中的道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邓春梅;水田人民俗文化传播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姜康;云南傣族、白族龙舟(船)制作文化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4 潘晓磊;甘肃省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刘胜男;论英国保守主义政治文化对其政治制度的塑造[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亚威;20世纪50-70年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朱虹;主题空间的表达与文化符号的提炼[D];上海大学;2015年

8 何虎;文化、语言与颜色认知的关系:蒙古族与汉族大学生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倩;稷山高台花鼓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10 张明轩;语用学视角下的李安电影及其所反映的跨文化交际现象[D];山西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15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415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9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