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模糊性的域—解析绘画的模糊特性

发布时间:2019-08-24 12:56
【摘要】:通过对清晰性绘画和模糊性绘画进行比较,分析模糊性绘画的画面特点和形成的成因,探索模糊性的特点,并对模糊性绘画有可能造成的不可读,误读等解读方式进行阐述。文章第一部分对清晰性绘画进行定义,清晰性绘画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和极强的识别性,并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画面处理理论,画面呈现出模式化的特点。文章主要选取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西方自文艺复兴之后形成的写实绘画进行分析并指出清晰性绘画所具有的画面特点:用清晰的轮廓线和写实的手法,和水平式(模拟视觉的)的空间处理方式让绘画呈现最大程度的真实度,获得观者的认同和理解。文章第二部分对模糊性绘画进行定义,它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画面本身模糊,画面上仿佛蒙了一层透明的纱,阻挡我们直接的去看到明确的对象和画面。第二层含义是:模糊性绘画带有更多个人化的意图,隐晦的意义,绘画在识别上不那么轻易被认知,从而出现许多误读以及不可读的现象。文章例举里希特,石冲,肖芳凯等艺术家的绘画进行分析,总结出模糊性绘画的画面处理方式:边缘的模糊特性,压缩的平面,可进退的透明平面等。文章第三部分对模糊性绘画背后的成因进行分析,指出因为摄影机的出现使得观看不只有一个方式和一个中心,它极大的拓展了艺术家的视点,让艺术家拥有更为个人化的表达意愿,以至于打破清晰性绘画的层层规则,进行更为自由的画面探索。文章第四部分进一步探索模糊的存在本质,谈及人类的语言文字的不可穷尽性和世界的模糊特性,认为模糊能指向更为广阔的心理世界。文章第五部分对模糊性绘画有可能造成的不可读或者误读等现象进行阐述,认为误读是无害的,误读是再创造的基础,是文化交融中自然出现的一种状态;而不可读则能通过学习达到可读或者误读。结语部分指出模糊具有更加广阔的域,模糊指向的是探索之后的明确,并强调艺术家也是文明的缔造者,他们有职责有能力以一己之力写就人类精神史的进程和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崔芳;;浅析清晰性美感在当代山水画中的体现[J];青年文学家;2012年14期

2 黄海燕;;论公共空间标识导引设计的清晰性[J];装饰;2009年01期

3 赵德芳;;试论如何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分析和运用预设[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凯;“说明与再现”-技术类插图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

2 阙琪;模糊性的域—解析绘画的模糊特性[D];湖北美术学院;2014年

3 彭岷舸;基于政策工具理论的摊贩监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28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528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3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