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意花鸟画中“四君子”笔墨的独特魅力
发布时间:2019-11-12 10:29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绘画屡受冲击,“中国绘画的笔墨形式会阻碍现代化艺术的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人认为中国画应该“另辟新境”,创造出一种具有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形式,使中国画成为走向世界的艺术载体。这充分印证了当代中国大众对传统中国画程式的忽视,“笔墨为何”已经慢慢被人们所忽视。 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具深厚文化积淀和美学思想的宝藏,其蕴含的深刻哲理性是西方文化不可比拟的,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就是传统文化中最绚烂的瑰宝,它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也具有现代性。由于当代艺术千变万化的艺术思潮,反映现代理念的新艺术潮流正一步步的将传统倒戈,我们不推崇一成不变的社会发展规律,但是变化的前提,首先应该以传统为根基,以继承为前提。 在“笔墨禁锢论”的片面引导下,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往往遵循一些无规则的涂抹式画法,把偶然的笔墨游戏当成新的程式语言,违背了传统笔墨的情趣、意向和审美,这些诱因在中国写意花鸟画中,严重消弱了其独特的审美个性和文化品质,作为中国写意花鸟画笔墨代表的“四君子”笔墨,讲求的就是对老祖宗笔墨传统的继承与梳理,讲究的就是笔墨交融、笔墨精妙的有笔有墨的写意精神,剖析写意花鸟画笔墨语言,首先要从“四君子”的笔墨语言这范围入手。它以其独特的笔墨象征性,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表达方式,即“天人合一”、“物我贯通”。 本文从剖析写意花鸟画中中国传统的“四君子”笔墨语言这一范围入手,旨在总结四君子笔墨在写意花鸟画发展中的独特魅力,对“四君子”笔墨的历史流变、传统继承以及对现代写意花鸟画的影响作出推论,提出“四君子”笔墨是既是对传统笔墨的继承也是现代写意花鸟画笔墨发展的最根本基础。并通过历代画家大量的笔墨实验及大量的梅兰竹菊的训练,不断总结和传承,使大家理解和认识中国画的笔墨规律。进而挖掘和梳理传统的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笔墨语言,通过此文彰显“四君子”千年积淀笔墨的魅力以及它在中国现当代写意花鸟画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图文】:
表现为主体的画种。(三)“四君子”的入画以及画家墨法“四君子”题材入画的时间现在难以查证,但基本上是在宋代独立成科,到元代,文人画走向兴盛时期,它们便开始流行起来,明清两朝花鸟画开始盛行,“四君子”题材的繁盛更是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梅花:据史料记载,有关梅花的画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后来直到北宋年间,画梅画的风气才渐渐盛行,仲仁和尚便是画梅花的代表,他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创作出用浓谈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其弟子杨无咎,又创了“圈花法”和“烘托法”两种梅的画法。传世的《雪梅图》(如图 2-1所示)寥寥数笔勾出瘦硬的枝杈,形象单纯而鲜明。元明以来,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善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梅花在不同时令和气候下的姿色神韵,墨色丰富,变幻无穷,别具一格,人们称他为“墨梅王”。《墨梅图》(如图 2-2 所示)是他的作品,画面用水墨辅以清淡又带野逸趣味的笔墨,刻画出了梅花的傲骨,同时也寄予它文人正直孤傲的品性。
图 2-2 王冕《墨梅图》Figure2-2 WangHui“momeitu”兰花:兰花出现在画里要比梅花稍晚一些,考证时期为唐代,直到北宋,才开始有人喜爱画梅花,人们选择兰花作为描画对象通常是表达一种不随政治沉浮的清雅气节,赵孟坚、素食都曾钻研过兰花,并以其昭示自己的胸襟广阔,画兰名家还有郑思肖,与赵孟坚以其被文人墨客称为“墨兰大家”。竹子的入画时期,和兰花差不多,也是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开创了“墨竹法”,宋代时期,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之前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子用水墨的形式来表现,叶面用深色的笔墨画,叶背用单色的笔墨画。再此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3]。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12
本文编号:2559732
【图文】:
表现为主体的画种。(三)“四君子”的入画以及画家墨法“四君子”题材入画的时间现在难以查证,但基本上是在宋代独立成科,到元代,文人画走向兴盛时期,它们便开始流行起来,明清两朝花鸟画开始盛行,“四君子”题材的繁盛更是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梅花:据史料记载,有关梅花的画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后来直到北宋年间,画梅画的风气才渐渐盛行,仲仁和尚便是画梅花的代表,他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创作出用浓谈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其弟子杨无咎,又创了“圈花法”和“烘托法”两种梅的画法。传世的《雪梅图》(如图 2-1所示)寥寥数笔勾出瘦硬的枝杈,形象单纯而鲜明。元明以来,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善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梅花在不同时令和气候下的姿色神韵,墨色丰富,变幻无穷,别具一格,人们称他为“墨梅王”。《墨梅图》(如图 2-2 所示)是他的作品,画面用水墨辅以清淡又带野逸趣味的笔墨,刻画出了梅花的傲骨,同时也寄予它文人正直孤傲的品性。
图 2-2 王冕《墨梅图》Figure2-2 WangHui“momeitu”兰花:兰花出现在画里要比梅花稍晚一些,考证时期为唐代,直到北宋,才开始有人喜爱画梅花,人们选择兰花作为描画对象通常是表达一种不随政治沉浮的清雅气节,赵孟坚、素食都曾钻研过兰花,并以其昭示自己的胸襟广阔,画兰名家还有郑思肖,与赵孟坚以其被文人墨客称为“墨兰大家”。竹子的入画时期,和兰花差不多,也是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开创了“墨竹法”,宋代时期,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之前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子用水墨的形式来表现,叶面用深色的笔墨画,叶背用单色的笔墨画。再此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3]。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建勋;;笔墨原理[J];国画家;1995年04期
2 朱良志;;萧散之谓美[J];晋阳学刊;2010年04期
3 王光新;;艺术·语言·情感[J];美术观察;2007年02期
4 金建荣;;徐渭“草书入画”成因探究[J];美与时代;2007年09期
5 卢培钊;;中国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蕴[J];民族艺术;2007年01期
6 李福顺;花鸟画的寓意与梅兰竹菊的品格[J];美术观察;1996年08期
7 ;名人箴言[J];税收科技;2003年04期
8 高卉民;写意花鸟谈[J];文艺评论;2003年06期
9 郎绍君;笔墨论稿[J];文艺研究;1999年03期
10 刘益之;六法论与中国绘画[J];艺术探索;1989年02期
本文编号:2559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559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