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从“国画论战”看“传统”与“融合”之争

发布时间:2020-02-08 12:14
【摘要】:1946年,国共两党正处于分裂时期。当时徐悲鸿接任艺专校长,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番教学改革,他的素描教学方式引起了一大批传统画家的不满。为了反对徐悲鸿的改革,当时艺专国画系的教授——秦仲文、李智超和陈缘督发起罢教。一场维护尊严的罢教演变成一场关于中国画发展道路的学术之争。当时中国的主流绘画思潮是传统中国画,但是已经日渐受到西画观念的冲击。三位教授对徐悲鸿推行的教学模式不满,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对当时从西方流传过来的绘画观念的抵制。他们要为传统中国画辩护,而徐悲鸿若要在国内践行他的绘画理念,势必要为自己辩护。这样为什么徐悲鸿会如此认真对待此事就不足为奇了。他若要在国内推行他的改革就必须要在教学观念上取胜,,否则他的改革只能局限于北平艺专。 从“国画论战”整个事件来看,传统画家对于徐悲鸿的教学改革带有较大的情绪,这次论战并非是一个纯粹的良好的学术争论。国画与西画是两种不同的形式语言,并无高低之分,徐悲鸿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语言来表达着人们的生活。“国画论战”不仅是一次教学冲突,在当时百花齐放的思想竞争下,传统派与融合派各有其侧重点和独立价值,各自反映出他们对中国画前途的探索和思考,“传统派”与“融合派”在历史的讨论与演进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实主义美术思潮的推动下,徐悲鸿结合西画写实技法与传统笔墨改良出新国画,并成为中国现代主义美术界的主流,这并非个人意志使然,而是历史的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华欣;抗战时期徐悲鸿在渝美术活动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樊慧慧;;浅述肌理在中国画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6期

3 张亮;;浅谈现代青绿山水中的构成意识[J];大众文艺;2011年06期

4 汤玳;;浅谈当代美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5 李庆云;真宰上诉天应泣——试论徐悲鸿写实主义美术构成[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0年03期

6 盘桂生;;丰子恺在桂师从事艺术教育的一些往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7 吴继金;;毛泽东对中国美术事业的贡献[J];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05期

8 刘婷婷;;试论传统艺术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21期

9 李东昱;;徐悲鸿油画《田横五百士》的构图分析[J];大舞台;2014年01期

10 张忠全;论中国画色彩之变的必然性[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功华;“油画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2 关红实;在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情境中的吕斯百[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华天雪;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4 王云亮;话语的转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曹建华;山水画画法嬗变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6 蔡青;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黄戈;踪迹大化·其命唯新[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8 文记东;1949-1966年的中苏文化交流[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9 王浩滢;中国写意画的美学特质[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10 白苓飞;论蒋兆和人物画的悲悯情怀[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杨;瓷章新韵——浅谈当代中国画名家画瓷对景德镇瓷器艺术的积极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志军;中国水墨人物画造型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后藤亮子;以书入画—明清画论之重“写”倾向[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4 罗承月;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形式语言特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裴杰;新中国以来写意人物画表现语言的演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金成辉;当代西北山水画艺术风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颖;中国当代水墨绘画艺术的本土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邹世兰;水墨都市绘画语言初探[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方明;论写意人物画的形神关系[D];吉林艺术学院;2010年

10 杨林;中国传统人物画与当代人物画线造型比较[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77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577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a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