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浅谈方增先人物画的风格

发布时间:2020-03-17 22:37
【摘要】:有这样一位画家,“机缘巧合”之下与中国画结缘,这“缘分”让他在新中国美术界占有一席地位。他擅长水墨人物画,立足中国传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为近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的丰富的营养基础。他独创的线性人体结构素描法为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提供了新颖的教学方法,也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就是“新浙派”奠基人——方增先。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工农兵服务的美术工作者,因一幅《粒粒皆辛苦》在美术界展露头角,从此活跃在美术界。方增先的绘画之路一直在为“求变”践行着,每一种变化都是一种进步。本论文试图从四个方面来阐述:第一部分是介绍方增先的社会背景以及浙江人文环境的影响,了解社会背景,有助于理解画家的艺术思想以及对社会做出的反应,另一方面是从浙派大师潘天寿重传统的思想对方增先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对方增先绘画语言风格变化的浅析,介绍了每个时期画风转变的因素,造型语言从写实到意象到最后的写意,不同的题材运用不同的技法,每一个时期的变化都是一种创新。第三部分是剖析方增先晚年之变。晚年的方增先积极求变,立足传统,减少积墨的运用,加强“线条”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是方增先人物画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立足传统的同时还要着眼于未来。重点是第二部分对方增先人物画的总结与第三部分的分析,辩证地看待每一位画家创作的发展历程,笔墨与时俱进。方增先对传统的借鉴与运用,以及后期作品回归单线条的创作,都是一种艺术思想的进步。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作品是画家象征性的图像符号,是属于一个时代不可磨灭的记忆,正是这些“记忆”,让我们能更清醒地反思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图文】:

老人


艺术语言的风格特点兼容花鸟技法表现农村生活题材—线性结构素描画的,受特殊时期的影响,领导让他改学中画的学习,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后,他种不期而遇的使命,就在这种“人物画冷门,方增先开启了他对人物画的探索。练就了坚实基本功:准确深入的素描造型能的。写生作品《坐着的老人》(图 2-1)可人物头部有较强的明暗法,西方光影的因素冲击是不容小觑的,画素描就是为了塑造形素描与中国画之间找到融洽点。

神仙


以线画素描的素描造型方法。用线来塑造人物的形象,这种方法类似我国古代的白描技法。《八十七神仙卷》(图2-2)是一幅纯白描的作品,笔墨灵活,是白描技法的最高成就。在《洛神赋图》中,顾恺之把高古游丝描发挥到了完美的境地,线条细劲,轻飘飞扬,达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势,画面优美自然。图 2-2 《八十七神仙卷》因此,在研究中国人物画技法时,首先了解一下线描技法“一般来说,线描产生的地方,一方面是物体的外轮廓;再一方面,是外轮廓以内的表面凹凸处,或转折处。自然界的物体,总是在阳光下,显示出明暗和体积。很明显,明暗的现象并不是引起立体的体积感的根本原因。物体的立体感,是明暗和体积的透视感。立体感只有通过透视效果才能产生。线描也能画出立体感的原因在于线描能画出物体的透视感,没有透视感就没有立体感。”①“明暗法的立体感,有较强的直观感觉,而线描则需要借用一部分联想来丰富这种立体效果。正如一个半侧面线描头像,正面的一侧脸颊的鼓起感,是依靠另一侧的外轮廓的弧形而联想出来的。”②人物画的主体是现实中的人,对人体结构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方增先在人体结构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在妻子卢琪辉的“指点”下,伯里曼《结构学》对方增先启发很大,抓住骨骼的特点来表现人物的体积感。以前①方增先 ,《怎样画水墨人物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年 5 月新 1 版,第 1 页②方增先 ,《怎样画水墨人物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年 5 月新 1 版,第 3 页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2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钱晓明;;保持探求的眼神——论方增先的人物画创作[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金玲;方增先水墨人物画素描造型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587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587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1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