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彩墨画的肌理应用
【图文】:
中国逐渐衰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加之西方文化的涌入,让改革的呼声愈来愈强。自清末民初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西方艺术潮流和艺术作品大量引入中国。与此同时还有一批有志之士走出国门去国外留学,力图探索新的方式来给中国画注入新活力。一时间,中西融合力求革新的呼声沸腾起来,以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高剑父,陈师曾等为代表的画家,都倡导西方古典写实美术或近代美术与传统绘画的融合,这也是中国人民想要将本民族文化推向现代文化的美好愿望。在二十世纪初,走中西合璧绘画改革之路的有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陈师曾等先驱者。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论》中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可采入者融之”②的原则。提倡借鉴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融入到中国传统绘画中。他也在作品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例如他的代表作《愚公移山》(图 1.1)。林风眠也对中国画的改革发展也提出了一些主张,他认为中西方的绘画是各有长短的,中国画比西方绘画胜在更能抒情,而西方近代绘画更讲求形式,具有它自己的独创性。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中肯定了文人画的价值,并讨论了文人画的旨趣、内涵和技法等内容。画家们致力于中国画革新上,使中国画坛开始活跃起来。
的对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去表现等问题上,画家们都有自己一种主张是借鉴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和方法对中国画进行改革,使其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另一种主张是更多的利用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注入到中国传统绘画中使中国画具有更新的韵味。但无论是哪一种主者哪一类派别,都在 20 世纪中国画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和非。“彩墨画”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徐悲鸿提出来,,用以区别旧中国种国画观念的转变,也更能很好的体现“笔墨当随时代”这一观点。“泼彩”还是吴冠中的“西方形式”和“东方意境”的结合,这些中型植根于民族的审美习惯。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画如何适应环境和已经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已成为值得考虑的问题。画家们大胆改革推向另一个新的艺术水平。这其中周韶华、刘国松、石奇等画家彩墨绘画方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也丰富了现代彩墨画的艺术画家的共同努力下,彩墨画在历经艰苦发展探索后,在上世纪九十年展趋势,一直延续至今。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2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佳南;;浅谈水墨人物画的写生与创作[J];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24期
2 蔡鲁方;;国画技法中的肌理应用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13期
3 薛军;;浅议国画技法中的肌理应用[J];大众文艺;2015年10期
4 梁江;;百年中国美术大趋势[J];中国书画;2011年09期
5 宋永忠;;“写实与表现”——现代中国写意人物“彩墨画”的主要趋向[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8期
6 刘丹龙;孙平燕;;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内涵[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9期
7 邵碧瑛;;从出土漆画、帛画看“绘事后素”[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8 戴泽华;彩墨画的发展与时代性[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郭天智;当代中国画创作中色彩现状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新宇;色彩语言在彩墨绘画中的表现力[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阮维光(NGUYEN DUY QUANG);中国当代写意重彩画的表现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李红;中国画肌理的类型把握及多重关系[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5 肖念;肌理在油画中的形式美与情感表现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玉松;试论文人画对中国意象油画表现性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惠泉;略谈对彩墨画的认识和实践[D];苏州大学;2008年
8 卞小燕;析当代工笔画肌理制作之风[D];扬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89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589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