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绘画视野中的庄子艺术精神

发布时间:2017-03-23 20:00

  本文关键词:绘画视野中的庄子艺术精神,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学说,在阐“道”体“道”中,将“道”从哲学本原的意义上进一步落实到人生修养的层面中。于是,“道”的境界体现为至高的人生境界,体现为心灵、精神的超拔情操,而这恰是艺术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庄子所求之“道”便与艺术精神有了关联,从这一角度出发,《庄子》其书亦是导向艺术精神之作。庄子艺术精神可从其对“美”、“游”、“无用”与“和”等概念的阐释中窥其实质,而这几个概念又总是反复出现并多次叠加,蕴藏于庄子对自然之道、道技关系以及形神关系的论述及体悟中。庄子艺术精神的存在并非凭空臆测且毫无依托,中国古代绘画便继承庄子血统并落实于创作实践中。庄子艺术精神悄然渗透于绘画,而通过绘画反观庄子艺术精神,更能发现庄子对艺术的贡献和独特感知。从中国古代绘画出发探究庄子艺术精神,可在三各方面寻求突破,即绘画的精神理想、创作实践和审美风格,分别体现了庄子的自然之道、道技理论和形神理论。前三者构成了绘画创作的心理前提、创作动态、乃至审美批评的整体,而后三者则构成了庄子艺术精神的整体。庄子艺术精神与中国古代绘画在融合中,成就了中国画的独特气质,也为现代及未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引导。
【关键词】:绘画 艺术精神 自然之道 道技理论 形神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09.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绪论6-23
  • 第一节 论文研究综述及意义6-11
  • 一、关于《庄子》历代注释、校勘情况6-7
  • 二、关于庄子美学、艺术精神研究情况7-8
  • 三、关于中国古代画论的研究情况8-11
  • 第二节 庄子与艺术11-14
  • 第三节 庄子艺术精神的实质14-19
  • 一、庄子论“美”15
  • 二、庄子论“游”15-18
  • 三、庄子论“无用”与“和”18-19
  • 第四节 绘画体现庄子艺术精神19-23
  • 一、精神理想方面19-20
  • 二、创作实践方面20-21
  • 三、审美风格方面21-23
  • 第一章 庄子自然之道与中国古代绘画23-48
  • 第一节 庄子肯定“自然”与中国古代绘画23-33
  • 一、庄子从三个方面肯定“自然”24-28
  • 二、中国古代绘画之“逸格”28-30
  • 三、中国古代绘画之“畅神”30-33
  • 第二节 庄子论“淡”与中国古代绘画33-42
  • 一、庄子论“淡”两个维度34-36
  •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水墨意趣36-40
  • 三、中国古代绘画的崇淡情怀40-42
  • 第三节 庄子“游无穷”与中国古代绘画42-48
  • 一、庄子对有限时空的超然43-44
  • 二、中国古代绘画之“远”44-48
  • 第二章 庄子道技理论与中国古代绘画48-70
  • 第一节“游刃有余”与中国古代绘画48-53
  • 一、“游刃有余”是庄子道技关系论的前提49-50
  • 二、中国古代绘画之“熟”与“生”50-53
  • 第二节“依乎天理”与中国古代绘画53-58
  • 一、“依乎天理”是庄子道技关系论的要求54-55
  • 二、中国古代绘画之“法”与“理”55-58
  • 第三节“凝神一志”与中国古代绘画58-64
  • 一、“凝神一志”是庄子道技关系论的条件59-61
  • 二、中国古代绘画之“凝神”61-64
  • 第四节“技进乎道”与中国古代绘画64-70
  • 一、“技进乎道”是庄子道技关系论的核心64-66
  • 二、中国古代绘画之“能尽其道”66-70
  • 第三章 庄子形神理论与中国古代绘画70-95
  • 第一节 形神之辩与中国古代绘画70-82
  • 一、庄子与绘画对“形”的肯定70-73
  • 二、庄子与绘画对“神”的推重73-79
  • 三、庄子与绘画对“形”“神”的兼顾79-82
  • 第二节 庄子气论与中国古代绘画82-95
  • 一、庄子气论的三个层面82-87
  • 二、谢赫的“气韵生动”87-90
  • 三、谢赫以后“气韵”论的传承90-95
  • 结语95-97
  • 参考文献97-10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00-101
  • 致谢101-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永亮;《庄子》在两汉之传播与接受[J];文学评论;2001年03期

2 陈红映;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J];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3 于民雄;自然与自由──庄子“相忘于江湖”解[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4 叶京;读《庄子》拾穗——知无知 言与意[J];华夏文化;2001年03期

5 吴瑞霞;论庄子的思维与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谢明仁,韦玲娜;略论庄子思想的社会基础[J];艺术探索;2001年05期

7 金德三;庄子思想的当代意义二题[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8 包兆会;论庄子之游[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包兆会;二十世纪《庄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10 王运生;庄子思想的发扬者——嵇康[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水德;;庄子思想三重间架论[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2 丁媛;;论《庄子》中的审丑意识[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侯桂运;;庄子的尧舜观[A];2009中国(诸城)大舜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于民雄;;自然与自由——庄子“相忘于江湖”解[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5 刘云章;;阐释庄子:生命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季岸先;;刍议《庄子》海洋意象及其当代教育价值[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论文集[C];2012年

7 李建盛;;从政治哲学到诗意美学——“老庄”比较视域中的庄子美学思想[A];东方丛刊(1997年第3辑 总第二十一辑)[C];1997年

8 张艳艳;;德性与情欲的悖立与悖合——庄子人学的审美指向及意义[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9 李建盛;;庄子的美学思想与先秦历史文化语境[A];东方丛刊(1996年第1辑 总第十五辑)[C];1996年

10 袁振保;;庄子思维方式与文学艺术[A];东方丛刊(1992年第1辑 总第一辑)[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长虹;刘冬颖正解《庄子》[N];中国邮政报;2007年

2 刘士林;庄子生存思想的现代阐释[N];光明日报;2007年

3 寓真;独具只眼,透悟庄子[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赵云峰;庄子文化——可以在国际上推广的文化品牌[N];商丘日报;2009年

5 志丹高级中学 封金河;庄子一人类精神的守护者[N];延安日报;2011年

6 ;弘扬庄子文化国际高层论坛举行[N];光明日报;2006年

7 吴淑玲;极端化:《庄子》谲诡怪异风格之成因[N];光明日报;2007年

8 董延喜;民权的庄子 商丘的庄子 世界的庄子[N];商丘日报;2006年

9 ;庄子的世界与世界的庄子[N];光明日报;2008年

10 陈鼓应;《庄子》注译与我的体会[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2 丁媛;《庄子》丑意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洪雅琳;徐复观的《庄子》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4 杨鹏飞;庄子审美体验思想阐释[D];辽宁大学;2009年

5 史国良;《庄子》内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红;《庄子》阐释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万勇华;庄子的理想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贾学鸿;《庄子》结构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焱;庄子审美体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李剑虹;自然与自由:庄子身体观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民;论庄子的悲情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龚平安;庄子“无为”思想的教育意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苗;庄子的“反知”与“真知”[D];西南大学;2011年

4 雷江梅;庄子政治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靳瑞霞;试论庄子“道”之思想体系[D];郑州大学;2004年

6 庄鹏;浅论庄子之梦[D];云南大学;2011年

7 陈启庆;《庄子》修辞策略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林;《庄子》方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罗媛;庄子社会观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王艳;庄子之“乐”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绘画视野中的庄子艺术精神,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64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7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