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朱耷绘画的漫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6 17:04
【摘要】:朱耷(1626-1705),号八大山人,水墨画家,曾是身份显赫的明朝宗室后裔,但明亡后成为穷困潦倒的隐士。扑朔迷离的多重身份使其作品充满多义性,更加难解。他的作品内涵深远,在大多观者看来,总感到其绘画作品似谜一般,充满生僻的典故与隐晦的指涉。因其作品所塑艺术形象夸张、奇特、怪诞,本文提出朱耷作品具有“漫画”的特性,尝试以新的解读方式对朱耷绘画作品进行研究。尽管中国古代虽无“漫画”这一实质概念,但本文从大量的文献中探寻漫画概念的定义,在厘清漫画的定义及内涵的同时,追溯中国早期传统绘画具有漫画性的作品,论证中国古代漫画的存在,且中国漫画史的发展有迹可循。通过回顾梳理早期水墨漫画的发展,将朱耷所建构的漫画语言与个人符号对应至历史的脉络中。主要考究朱耷的作品《孔雀图》,以此切入探讨并补充考证其作品中的讽刺性。再以漫画语言去探讨、分析其作品的漫画性(讽刺、抒情及叙事性精神的表现)。最后将朱耷的水墨作品延伸到更具研究深度的意义层面,以漫画的视角分别在漫画史、传统绘画的前卫精神以及艺术接受三个方面重构朱耷作品的定位和理解。透过朱耷水墨作品的漫画性表现,不仅可看出他像文人那样抒发胸中逸气,而且其作品曲折晦涩,在似是而非的矛盾的对持中,看似嬉笑怒骂的背后其深刻严肃不得不使人深思作者所处的复杂的时代背景。在论证其作为漫画的合理性之余,更重要在于以“漫画视角”剖析朱耷的作品,尝试突破对朱耷作品的惯常解读思路,以全新视角解构作品所流露的传统延续性、社会性等意义层面,丰富对朱耷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诠释,进而表明漫画并非外来的绘画形式,中国漫画的发展有迹可循,有其自身的脉络和符号语言。
【图文】:

来源,图片,漫画


图 1-1 图片来源 笔者研究整理是漫画理论家还是漫画家或者权威的词典(强调幽默或讽刺的艺术特点,且以此作为漫作品的创作形式以及表现性上认为:“漫画色的、讽刺的、抒情的、描写的、滑稽的都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漫画概念已经不,他的概念涵盖更为庞大,,漫画的定义不断调“漫”。后期引入了电影语言手法、小说的艺术”。的漫画以幽默、讽刺为主(如图 1-1 所示)不同的语境自然造成如今早期漫画与现代漫漫画归为“古典漫画”(不包括原始时期的

绢本,博物馆


【西晋】张华《女史箴》长卷绢本纵24.8cm×348.2cm(英)大英博物馆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耷;;朱耷作品[J];写作(上旬刊);2017年07期

2 付江博;;浅析朱耷的艺术成就[J];明日风尚;2016年24期

3 范奕;;愿与朱耷同行[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年01期

4 李p;幨吉心;;独步古今的艺术大师——朱耷[J];金桥;2017年03期

5 李萌;;朱耷花鸟画构图特色初探[J];知识文库;2017年10期

6 朱耷;花鸟[J];美术观察;1998年03期

7 肖丽丽;;中国的凡·高——朱耷[J];美术教育研究;2016年02期

8 孟繁昕;;朱耷名号研究[J];大众文艺;2016年17期

9 沈名杰;;朱耷绘画中的书法用笔[J];美术;2014年07期

10 范洪耀;;朱耷艺术成就及作品市场价值评析[J];艺术市场;2010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宋琛;朱耷画作影响广 今年精品第一套[N];市场报;2002年

2 唐晓亮;墨点无多泪点多[N];中国文化报;2018年

3 熊广琴;徐渭朱耷之狂[N];美术报;2014年

4 吴杨;放眼高空看过云[N];美术报;2012年

5 中国国家博物馆美术工作部专职画家 熊广琴;愤世嫉俗与遗世独立[N];北京商报;2011年

6 北京商报记者 马嘉会 宗泳杉;北京典当拍卖季艺术品专场5.27亿收官[N];北京商报;2018年

7 朱新万;坚守纯净的精神家园[N];青海日报;2011年

8 马兰;多花墨荷寄情怀[N];中国商报;2007年

9 俞汝捷;笔情纵恣 绝真绝精[N];中国文物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小瑜;朱耷绘画的漫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赵关升;林良、朱耷鹰题材绘画的意蕴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3 朱晓冉;论朱耷的墨荷艺术[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4 于昕;艺术贵在创新—陶瓷绘画当随时代[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5 陈平安;遗民情结下的石涛与朱耷绘画风格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羽;朱耷文人画笔墨成因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3年

7 李丽嫱;大写意花鸟画派与后印象派艺术接受之比较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2年

8 张函;明遗民变异书风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82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682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4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