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5-26 21:33
【摘要】:林风眠的艺术思想发端于20世纪初,正值中西时代背景极端悬殊。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教育熏陶的他直面了欧洲澎湃的现代主义运动。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刚刚被战争打开了国门,中国人被压垮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和主权,更压垮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下“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等言论层出不穷。林风眠与和与他同时代的先驱者都意识到“革新”、“改良”中国艺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创作属于中国的现代艺术。1926年是林风眠从法国留学回国的第二年,面对振兴中国艺术之论争:一类主张革中国画的命,全盘向西方学习;另一类主张中国画是国粹,必须继承其传统。林风眠辩证的指出“中国艺术之长正是西方艺术之短,而西方艺术之长恰恰是中国艺术之短。”中西艺术相互取长补短,促进中国艺术之复兴。林风眠倾其一生的思考与从未停止的实践去探索创造中国新艺术的道路,对于西方现代主义的吸收不局限于表现形式,更深入哲学与思想内核;对中国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独具慧眼的将目光贯穿古今,从中国民间艺术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这样的中西调和实践对当代中国艺术家的继续探索与创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沿革和发展,世界形势今非昔比。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全球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东西交融的主题已经演变为探寻中国当代艺术的民族性与独立性,如何“回归”,何以“重建”?复兴民族自信,重归传统文化也成为很多艺术家不约而同的选择。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于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的演变、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变化,探寻中国新艺术诞生的起源,以及对当代艺术现状的深远影响。
【图文】:
保罗塞尚《静物:一盘桃子》1879年
林风眠《静物》67CM×66CM1950年代私人收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205
本文编号:2682437
【图文】:
保罗塞尚《静物:一盘桃子》1879年
林风眠《静物》67CM×66CM1950年代私人收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夏林;;浅析林风眠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4年16期
2 郑春泉;;论中西绘画思想的异同——林风眠的艺术融合之美[J];美术大观;2008年12期
3 吴纯玉;“中西调和”与“中西融合”——林风眠与徐悲鸿艺术思想比较[J];美术观察;200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文捷;中国当代语境下的现代主义绘画语言[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82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682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