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论当代具象绘画中日常物的情绪传递

发布时间:2020-06-16 06:16
【摘要】:当代具象绘画的画面内容中“人”一直是倍受青睐的主体,尤其在当代具象绘画越发走向个性化表达和观念表达以来,通过对人的描绘来表达情感更直接、情绪传递更强烈,越发加强了这一效果。反观当代具象绘画中,使用单个或群组的日常物作为主体形象表达创作者意图已经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却在理论研究中并没有被充分重视。事实上在当代具象绘画中相对于以“人”为主体表达情绪的直白,日常物能准确的折射出更隐晦的角落,更微妙的传递情绪,同时日常物本身携带的独特物理属性、社会属性以及更具延展可能的象征性和抽象性,使得其在当代具象绘画中的情绪传递拥有多种维度,这也解释了当代具象绘画中以日常物为主体的作品大量出现的现象。日常物在装置艺术、行为艺术、雕塑中的运用和理论研究已有大量的文献资料,而对当代具象绘画中日常物的研究目前还存在非常大的研究空间。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日常物在当代具象绘画中的情绪传递进而讨论其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本文首先借助凝视理论、移情说等理论工具分析日常物在当代具象绘画中情绪传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同时基于以上理论的研究现状,对其在这一领域进行积极的补充和延伸。最后通过具体的作品分析日常物的多维度属性在创作实践中的不同编码,探索其方法论意义。由于具象绘画的概念限定,使得本文所要研究的“日常物”离不开现实世界中的具体物象,所以通过讨论现实中日常物的概念及其与人的关系,进而缩小范围,论证在当代具象绘画中日常物的美学价值和情绪传递的现实依据具有了可行性。本文第一章首先简单梳理日常物本身的概念和外延含义。第二章从视觉文化研究入手,揭示日常物情绪传递的前提。由于绘画作品的情绪表达完全依赖“看”这一行为,所以首先从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凝视”理论的研究出发,结合“移情说”从哲学层面对物我情感传递机制的探索,得出结论即日常物的情绪传递前提是“凝视”和“共感”。第三章分析了当代具象绘画中日常物情绪传递的路径和方式。首先阐明这种情绪传递是隐性的,更是有温度的,接着分析艺术家对日常之物的形象从获取到编码的不同,叠加绘画语言的表现力产生个人化的情绪表达。最后分析当代具象绘画中不同的情绪传递对日常物的本质属性以及其延伸的不同侧重表现。第四章分别阐述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美术史背景下现当代中西方绘画回归日常的现实意义和隐忧,由此引出笔者对于自己创作的思考。第五章介绍了日常物的情绪传递在笔者创作实践中的呈现。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205
【图文】:

创作者,具象绘画,情感体验,生活经验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第 3 章 当代具象绘画中日常物的情绪传递路径和呈现方式时,能够唤醒对方相似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此时,可以说日常物有了温度。在当代具象绘画中,日常物经过创作者的选择和塑造更加具有了“温度”,此时的“温度”具有了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上文提到的能够引起观赏者相似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温度;其次是当创作者从一个更高的维度选择这样的日常物作为绘画创作的主题时,绘画作品中的日常物更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体现了它的温度,如下图 3-1 中闫冰的作品,对铁匠铺中灰暗但温暖厚重的环境的描绘体现的是创作者对普通人的生活、工作环境的关注,作为观赏者能体会到创作者的温情和对平民阶层的关怀。同样在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Antonio LópezGarcia)的作品中,对一双戴着手套的双手的描绘体现出创作者对人的关注、对生活中细微情绪的敏感捕捉。

《无题》,创作者,具象绘画,情感体验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第 3 章 当代具象绘画中日常物的情绪传递路径和呈现方式时,能够唤醒对方相似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此时,可以说日常物有了温度。在当代具象绘画中,日常物经过创作者的选择和塑造更加具有了“温度”,此时的“温度”具有了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上文提到的能够引起观赏者相似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温度;其次是当创作者从一个更高的维度选择这样的日常物作为绘画创作的主题时,绘画作品中的日常物更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体现了它的温度,如下图 3-1 中闫冰的作品,对铁匠铺中灰暗但温暖厚重的环境的描绘体现的是创作者对普通人的生活、工作环境的关注,作为观赏者能体会到创作者的温情和对平民阶层的关怀。同样在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Antonio LópezGarcia)的作品中,对一双戴着手套的双手的描绘体现出创作者对人的关注、对生活中细微情绪的敏感捕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继东;;当代语境下的具象绘画[J];美与时代(中);2018年01期

2 杨得聆;;光与色在西方当代具象绘画中的新角色[J];美术研究;2017年02期

3 邵大箴;;拓展具象绘画表现的新空间[J];艺术当代;2016年09期

4 ;荒原白马[J];缤纷;2016年Z2期

5 陈北兴;;从《街道》看巴尔蒂斯早期绘画中的戏剧性[J];文化月刊;2017年Z3期

6 孟梦;;逡巡于生命之途的真实——杨参军艺术风格初探[J];美术界;2017年07期

7 梁诗馨;;具象绘画艺术的情感表达[J];牡丹;2017年15期

8 廖展盛;;源于观察的素描——阿利卡的写生观[J];美术界;2017年08期

9 秦琪;;具象绘画回归了吗?[J];明日风尚;2017年19期

10 贾玉民;;美术思潮中的新具象绘画以及在中国产生的思考[J];艺术品鉴;2015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亦奕 严长元;李翔:把精神气质写出来[N];中国文化报;2017年

2 孙金韬;别具意味的新具象绘画[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戴士和;具象绘画的勃勃生机[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贾德江;在传统与现代坐标上拓展[N];今日信息报;2010年

5 许德民;寻根中国抽象艺术[N];美术报;2016年

6 殷双喜;人文精神的价值[N];文艺报;2004年

7 林珊;胡曰龙艺术浅探[N];美术报;2015年

8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陆琦;以轻快的笔触传递厚重的情感[N];美术报;2010年

9 王璜生;陈建中的艺术[N];光明日报;2001年

10 徐勤铭 ;智慧的呈现[N];美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晨阳;“意”与“物”[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婷;我对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具象绘画中本质内容的分析与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2 向嫣;视觉形态在具象绘画中的当代转换[D];鲁迅美术学院;2018年

3 秦琪;我的具象绘画观—具象和具象绘画没有关系[D];鲁迅美术学院;2018年

4 胡旭晖;西方现代具象绘画中的平面性[D];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

5 胡钇卓;论当代具象绘画图式“简化”的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6 方民;浅析当下的具象绘画[D];四川美术学院;2018年

7 杨灵帅;论当代具象绘画中日常物的情绪传递[D];四川美术学院;2018年

8 张峗_g;具象绘画中平面性因素[D];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

9 张惠;从弗朗西斯·培根的绘画语言中看当代具象绘画的特点[D];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

10 刘慧颖;论创作《花季》的感受[D];吉林艺术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715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715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d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