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花鸟画中诗画互文的隐喻性探究
发布时间:2020-12-27 02:57
中国诗歌与绘画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我国的诗词歌句与绘画又独具意境,别有风格,而北宋皇帝赵佶的花鸟画作品,其诗歌与绘画之间又存在着互文的现象,因此,对赵佶花鸟中的诗词与绘画互文性进行隐喻研究,隐喻性则是一个创新点。从无声的画面中挖掘出其隐含的诗词意境,把诗歌和绘画都作为一个文本来研究,探索其诗画中隐藏的隐喻意义,从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中入手。从符号学角度,“互文性”理论展开对中国北宋时期赵佶花鸟画中的诗画互文隐喻关系探究,论证赵佶美术创作中存在的这一艺术现象,而宋徽宗赵佶则是文人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诗词、绘画皆为佳品,而目前还没有人尝试从“互文性”角度研究他的诗词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试从他最具有代表性的花鸟画入手,展开赵佶花鸟画中互文现象的隐喻探究。硏究内容从第一部分赵佶花鸟画中诗画互文的现象出现开始着手,分析北宋及以前的客观环境,诗画交融的绘画传统以及诗画互文的出现,主观条件下赵佶自身艺术修养积淀与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奠定了花鸟画中诗画互文的隐喻现象生成;第二部分从赵佶花鸟画诗画互文现象中的隐喻问题探析,阐述其直接互文以及间接互文的隐喻特征分析;第三部分着重...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东汉山东嘉祥武氏祠西壁画像第三层曾母投杼
专家余辉认为,宋徽宗存留在世的真品在八件之上,为七张花鸟画与一张《祥龙石图》,花鸟画作品有《瑞鹤图》、《写生珍禽图》等。其它花鸟画作争议较多,赵佶画作在北宋年间就已鱼龙混杂,流入市场中的画作更是真伪难辨,被《宣和睿览册》收录的赵佶作品就已超过一万五千幅,事实上,这些作品不可能是赵佶一人完成,推测多数为宫廷画家代笔,而最后赵佶过目御题,或画家勾线填笔,赵佶设色填画,在赵佶的授意中完成,因此,对于这些存世的前两类作品而言,赵佶如果不是第一作者,那么就是第二作者,画中已经具有赵佶自己的创作理念与相应的技法等在里面,更是含有内在的隐喻性,透过诗画直接或间接的互文在表现出来。(一)直接互文的隐喻性1、画技与题诗的隐喻在直接互文的隐喻性当中,又可分为两类:1、画技与题诗的直接互文隐喻;2、主题与题诗的直接互文隐喻。关于第一种画中有题诗,画技与题诗互文,画面的技法与题诗的内涵,直接互文补充,并且含有隐喻性,隐喻的形式透过画面的题诗与花鸟图像来传达,从直接的图像与题诗的品读就可以获得隐含的意义,如《五色鹦鹉图卷》、《腊梅山禽图》等,其中《五色鹦鹉图卷》是直接互文隐喻的最佳代表作品。
苏轼作诗《于潜僧绿筠轩》一首,道破这一真谛,王羲之之子王徽之曾宅中,感叹即使不能吃肉,也不能不与竹同住,没有肉吃会瘦,但没有竹却会使人俗,于是便命人在园内种竹。可见文人居士对于竹子的热爱,因中出现的竹给人一种高雅、飘逸的诗境,徽宗“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臻,史不绝书。动物则赤乌、白鹊、天鹿……植物则桧芝、珠莲、金橘、骈竹…可见在信奉道教的道君皇帝徽宗看来,竹与禽鸟是祥瑞之物,又带有诸福将竹与禽呈现在画境上并非无意而是有意为之,隐喻了对其所统治的北宋福国泰民安的思想。赵佶认为花鸟画有着“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观众目,协和气焉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8]的特殊功用,因此赵佶所绘花鸟同仙境绘画,作画时是带有诗意去画的,与诗人一般,并且暗含道教精神《竹禽图》看似没有题诗,却具有诗的意境,画境与诗境相通,都在表达内涵,那就是祈福国家长治久安,天下太平,画境与诗境互文。《池塘秋晚图》呈野逸风趣,与宫中的珍禽异兽不同,画面呈现自然淡墨风格,所绘的物象呈现仙境之景,都是于画中左侧描绘了池塘秋季的景蓼与水蜡烛象征的水岸,白鹭倾斜在荷叶上,水草北风吹向一侧,衬托白活动的姿态,后有一对鸳鸯,一只在天上飞,一只在水中游,右侧描绘了图 4 宋 赵佶 竹禽图 绢本设色 33.8×55.5 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艺术”概念的“经验”阐释[J]. 李新. 美术研究. 2016(06)
[2]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论纲[J]. 李新. 艺术百家. 2016(03)
[3]当代艺术中的互文性呈现[J]. 付晓彤. 美与时代(中). 2015(04)
[4]“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民族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互文性[J]. 古春霞,彭修银. 文艺评论. 2015(03)
[5]寄情山水 与化同游——论诗画交融及中国文人画的创作心境[J]. 杨可涵. 中国美术. 2014(06)
[6]从竟陵派与画家的交游看晚明文人的“诗画兼善”[J]. 邵军. 文艺研究. 2014(11)
[7]文人“面孔” 院体身份——论宋徽宗赵佶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及其渊源[J]. 李永强. 荣宝斋. 2014(10)
[8]互文性与开放的文本[J]. 陈定家. 社会科学辑刊. 2014(04)
[9]互文与“互文性”[J]. 周流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10]论赵佶花鸟画的艺术特色[J]. 金纳. 美术观察. 2012(04)
博士论文
[1]宋代题山水画诗研究[D]. 钟巧灵.扬州大学 2006
[2]中国传统诗画关系探究[D]. 刘晔.南京艺术学院 2004
硕士论文
[1]宋代题画诗研究[D]. 叶林艳.中南民族大学 2013
[2]论传统中国画的诗画交融[D]. 孙倩.天津美术学院 2011
[3]赵佶花鸟画的写真表现与诗意传达[D]. 郭子愚.西安美术学院 2011
[4]赵佶与工笔花鸟画[D]. 徐艳.苏州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40968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东汉山东嘉祥武氏祠西壁画像第三层曾母投杼
专家余辉认为,宋徽宗存留在世的真品在八件之上,为七张花鸟画与一张《祥龙石图》,花鸟画作品有《瑞鹤图》、《写生珍禽图》等。其它花鸟画作争议较多,赵佶画作在北宋年间就已鱼龙混杂,流入市场中的画作更是真伪难辨,被《宣和睿览册》收录的赵佶作品就已超过一万五千幅,事实上,这些作品不可能是赵佶一人完成,推测多数为宫廷画家代笔,而最后赵佶过目御题,或画家勾线填笔,赵佶设色填画,在赵佶的授意中完成,因此,对于这些存世的前两类作品而言,赵佶如果不是第一作者,那么就是第二作者,画中已经具有赵佶自己的创作理念与相应的技法等在里面,更是含有内在的隐喻性,透过诗画直接或间接的互文在表现出来。(一)直接互文的隐喻性1、画技与题诗的隐喻在直接互文的隐喻性当中,又可分为两类:1、画技与题诗的直接互文隐喻;2、主题与题诗的直接互文隐喻。关于第一种画中有题诗,画技与题诗互文,画面的技法与题诗的内涵,直接互文补充,并且含有隐喻性,隐喻的形式透过画面的题诗与花鸟图像来传达,从直接的图像与题诗的品读就可以获得隐含的意义,如《五色鹦鹉图卷》、《腊梅山禽图》等,其中《五色鹦鹉图卷》是直接互文隐喻的最佳代表作品。
苏轼作诗《于潜僧绿筠轩》一首,道破这一真谛,王羲之之子王徽之曾宅中,感叹即使不能吃肉,也不能不与竹同住,没有肉吃会瘦,但没有竹却会使人俗,于是便命人在园内种竹。可见文人居士对于竹子的热爱,因中出现的竹给人一种高雅、飘逸的诗境,徽宗“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臻,史不绝书。动物则赤乌、白鹊、天鹿……植物则桧芝、珠莲、金橘、骈竹…可见在信奉道教的道君皇帝徽宗看来,竹与禽鸟是祥瑞之物,又带有诸福将竹与禽呈现在画境上并非无意而是有意为之,隐喻了对其所统治的北宋福国泰民安的思想。赵佶认为花鸟画有着“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观众目,协和气焉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8]的特殊功用,因此赵佶所绘花鸟同仙境绘画,作画时是带有诗意去画的,与诗人一般,并且暗含道教精神《竹禽图》看似没有题诗,却具有诗的意境,画境与诗境相通,都在表达内涵,那就是祈福国家长治久安,天下太平,画境与诗境互文。《池塘秋晚图》呈野逸风趣,与宫中的珍禽异兽不同,画面呈现自然淡墨风格,所绘的物象呈现仙境之景,都是于画中左侧描绘了池塘秋季的景蓼与水蜡烛象征的水岸,白鹭倾斜在荷叶上,水草北风吹向一侧,衬托白活动的姿态,后有一对鸳鸯,一只在天上飞,一只在水中游,右侧描绘了图 4 宋 赵佶 竹禽图 绢本设色 33.8×55.5 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艺术”概念的“经验”阐释[J]. 李新. 美术研究. 2016(06)
[2]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论纲[J]. 李新. 艺术百家. 2016(03)
[3]当代艺术中的互文性呈现[J]. 付晓彤. 美与时代(中). 2015(04)
[4]“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民族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互文性[J]. 古春霞,彭修银. 文艺评论. 2015(03)
[5]寄情山水 与化同游——论诗画交融及中国文人画的创作心境[J]. 杨可涵. 中国美术. 2014(06)
[6]从竟陵派与画家的交游看晚明文人的“诗画兼善”[J]. 邵军. 文艺研究. 2014(11)
[7]文人“面孔” 院体身份——论宋徽宗赵佶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及其渊源[J]. 李永强. 荣宝斋. 2014(10)
[8]互文性与开放的文本[J]. 陈定家. 社会科学辑刊. 2014(04)
[9]互文与“互文性”[J]. 周流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10]论赵佶花鸟画的艺术特色[J]. 金纳. 美术观察. 2012(04)
博士论文
[1]宋代题山水画诗研究[D]. 钟巧灵.扬州大学 2006
[2]中国传统诗画关系探究[D]. 刘晔.南京艺术学院 2004
硕士论文
[1]宋代题画诗研究[D]. 叶林艳.中南民族大学 2013
[2]论传统中国画的诗画交融[D]. 孙倩.天津美术学院 2011
[3]赵佶花鸟画的写真表现与诗意传达[D]. 郭子愚.西安美术学院 2011
[4]赵佶与工笔花鸟画[D]. 徐艳.苏州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40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940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