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李公麟《孝经图》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8 01:31
  李公麟《孝经图》是根据儒家经典作品《孝经》所作的插图,是一部典型的规鉴类题材的绘画作品。孝经题材在画史上不如山水、花鸟题材流行,所以往往被研究者忽略。目前关于《孝经图》的研究较少,并且几乎都是作为历史研究或者文学作品研究的一个图版佐证,忽视对其本身的研究。因此,本文立足于《孝经图》作品本身,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希望借助图像资料呈现宋代规鉴画的真实样貌。《孝经图》的流行与它的教化功用是分不开的,北宋儒学复兴的思潮更是成为此类规鉴画快速发展的催化剂。李公麟《孝经图》主要是以教化民众为目的,是一幅带有一定功利性的作品。其主要内容展现的是一个等级制度分明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结构与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伦理纲常相契合,这是规鉴画的本质特点之一。但是画家在完成规鉴功用的同时,将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敏感性融入到画面之中,使其成为具有画家自身特色的艺术作品。本文在收集、整合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吸收前辈学者之研究成果,进而更深入地对李公麟《孝经图》进行探析。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以宋代历史背景为前,还原李公麟《孝经图》的意涵本身,以及对其功能意义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两...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李公麟《孝经图》研究


李公麟《孝经图》之《广至德章》

孝经,李公麟


章》(图 1-1)《诤谏章》(图 1-2)这两个章节作为例证,可以看出孝子文化与君权政治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联系,同时进一步证明了孝子文化在宋代已经被彻底打上了政治的烙印。在这两个章节中,画家分别 绘了关于家庭和朝堂的不同场景。在此将这两个独立场景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画家对于父亲和天子这两个人物角色的处理上。画家通过人物比例大小、位置主次等刻意化处理,将父亲、天子这两个人物分别置于各自的人物关系结构中的顶端,形成一个等级分明的金字塔结构。从中可以看出画家意图使其二者趋于同质化,彻底将事亲与忠君的两种行为等同起来。所以说李公麟《孝经图》利用绘画形式宣传孝子文化的同时,宋代特有的时代环境使得这幅绘画作品背后的孝子文化染上浓厚的政治色彩。总的来说,孝子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并且每个时期都有其各自的时代特点。它的出现与发展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艺术也是如此。因此类似李公麟《孝经图》的这些艺术作品可以看作是孝子文化在不同时代的缩影,其背后都承载了深厚的文化背景。

商汤,分图,郭若虚,张彦远


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功能。《古画品录》记载寂寥,披图可鉴。”8之后出现的重要系,例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 叙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的郭若虚也认为绘画具有“指鉴贤愚,为主,不包含故事(传)唐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局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李公麟《孝经图》第七幅内容考[J]. 李钟天.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7(05)
[2]孝经图:经典的图解[J]. 陈悦,徐建融.  艺术探索. 2015(02)
[3]李公麟《孝经图》与儒家伦理道德教化[J]. 王兆宇.  美与时代(上). 2014(04)
[4]女教类书籍在历代史籍目录中的流变[J]. 许舒颖.  沈阳大学学报. 2011(05)
[5]中国历代绘画研究概况[J]. 陈葆真.  中国书画. 2009(07)
[6]李公麟白描艺术特性分析[J]. 王磊.  美术大观. 2008(11)
[7]款识题跋与宋元绘画的图式变革[J]. 王霖.  新美术. 2008(02)
[8]漫谈故宫藏晋唐宋元书法名画[J]. 余辉.  艺术市场. 2003(12)
[9]绘画中的女性形象[J]. 李湜.  收藏家. 2003(09)
[10]传顾恺之《女史箴图》与中国古代艺术史[J]. 方闻.  文物. 2003 (02)

硕士论文
[1]李公麟绘画研究[D]. 李乐然.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
[2]从〈孝经图〉看李公麟作品中的文人画特征[D]. 祁迪.浙江师范大学 2014
[3]赵孟頫题画诗研究[D]. 刘瑞娟.西南大学 2013
[4]溪山行旅—中国绘画中的时间观[D]. 张静.山东师范大学 2012
[5]论李公麟线描人物画的创作[D]. 白玉洁.云南师范大学 2009
[6]论李公麟绘画艺术的文人化取向[D]. 张勇.西安美术学院 2009
[7]理学影响下的宋代绘画特征[D]. 董云霞.新疆师范大学 2007
[8]北魏孝子画像研究[D]. 邹清泉.中央美术学院 2006



本文编号:2942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942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7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