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论光影表现手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1-01-07 19:29
  中国画一直以来都是文化范畴内的重要创作内容,随着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现代画家也开始对绘画技法和创作素材进行创新和改革,近年来,中国的艺术家广泛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髓和一系列可利用的绘画技法,其中光影表现手法就是重要的一种,也受到了中国艺术家的青睐,并且充分运用到了中国画的创作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本文首先对光影表现手法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进一步阐明了光影表现手法在中国画中普遍应用的原因,提出了光影表现手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最后分析了光影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对今后创作的启示,能够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画的发展水平,使中国画能够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 

【文章来源】:艺术品鉴. 2017,(07)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论光影表现手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赵溅球也是利用光影表现手法的著名画家,他比较讲究的是中西合璧,利用深有浅,呈现出凹凸不平的凹凸和明暗效果十分生动

审美视野,艺术效果,色相,明度


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山水画的画面更具有一定的逆光美和意境美。针对李可染的创作,他利用画面的光替代了传统画面中的留白,这样能够进一步升华中国山水画中“知白守黑”具有的艺术特征,既能够保留山水画的意象审美,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西方光影产生的效果,实现了一定的空间美。山水画中的色彩因为有了光才会愈加灿烂,同时光也会因为色彩才能够更加夺目,这就体现出色与光进行有效融合的重要性,将画家的主观情感进行传达,李可染利用光影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区分了画面的虚和实,使艺术创作更加精彩,如图1和图2,就是李可染的著名创作,在当代画坛中可谓是独领风骚。图1图2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赵溅球也是利用光影表现手法的著名画家,他比较讲究的是中西合璧,利用绘画中的光形成大量的光影,然后运用一定的笔墨处理技巧,使画面更加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同时通过设计光影,使山水画的画面层次更加分明,形成虚实对比,这也是山水画进行中西融合的一次突破,展现出以灰色为主要色调的画面效果,实现了对光影的借鉴。2、光影表现手法在人物画中的运用在中国的人物画创作过程中,也对光影有了不同的运用,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中国山水画中的著名画家徐启雄,比较擅长人物画的创作,能够充分利用西方绘画中的画面色调,吸收色彩语言的视觉效果,发挥光能够映射出的真实物象,进一步丰富中国的人物画。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了感情色、环境色、光源色以及其他色彩,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使画面中的人物更加丰富。例如徐启雄的著名作品《决战之前》,主要是对女子排球队的描绘,将热闹的场面进行了刻画,队员们之间相拥而站,然后通过一道的简练光束至上而下地直射到队员们的身上,形成三角形的构图方式,在整?

山水画,明暗效果,表现手法,凹凸


辉谝欢ǔ潭壬鲜股剿??幕??更具有一定的逆光美和意境美。针对李可染的创作,他利用画面的光替代了传统画面中的留白,这样能够进一步升华中国山水画中“知白守黑”具有的艺术特征,既能够保留山水画的意象审美,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西方光影产生的效果,实现了一定的空间美。山水画中的色彩因为有了光才会愈加灿烂,同时光也会因为色彩才能够更加夺目,这就体现出色与光进行有效融合的重要性,将画家的主观情感进行传达,李可染利用光影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区分了画面的虚和实,使艺术创作更加精彩,如图1和图2,就是李可染的著名创作,在当代画坛中可谓是独领风骚。图1图2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赵溅球也是利用光影表现手法的著名画家,他比较讲究的是中西合璧,利用绘画中的光形成大量的光影,然后运用一定的笔墨处理技巧,使画面更加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同时通过设计光影,使山水画的画面层次更加分明,形成虚实对比,这也是山水画进行中西融合的一次突破,展现出以灰色为主要色调的画面效果,实现了对光影的借鉴。2、光影表现手法在人物画中的运用在中国的人物画创作过程中,也对光影有了不同的运用,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中国山水画中的著名画家徐启雄,比较擅长人物画的创作,能够充分利用西方绘画中的画面色调,吸收色彩语言的视觉效果,发挥光能够映射出的真实物象,进一步丰富中国的人物画。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了感情色、环境色、光源色以及其他色彩,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使画面中的人物更加丰富。例如徐启雄的著名作品《决战之前》,主要是对女子排球队的描绘,将热闹的场面进行了刻画,队员们之间相拥而站,然后通过一道的简练光束至上而下地直射到队员们的身上,形成三角形的构图方式,在整个火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光在中国画中的表现[J]. 韦笑.  艺海. 2018(12)



本文编号:2963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963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5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