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当代学术语境中“气韵生动”概念的三个层面

发布时间:2021-01-07 22:49
  本文立足于当代学术语境,运用概念史的方法对“气韵生动”在中国画学、中国美学以及中国文化三个维度的具体含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气韵生动”首先是中国古代画论的核心概念,呈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家艺术审美的生命属性和生命意蕴;其次这一概念的现代美学阐释使中国古典美学概念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具体形态,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现代学者不断的绵延视野与回溯传统中获得了新的历史生命;最终这一概念在跨文化的传播中实现了与西方艺术观念的相通和互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效成分得以被重新激活。本文采取概念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审美现代性的考虑,希望能够还原概念生成的历史语境,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细致的探讨历史上不同群体的具体话语实践。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气韵生动”进行了总体的概念史回顾,梳理了这一概念在绘画史中的具体历史演变,以及进入现代美学后的具体转型过程,研究表明这一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展现了由画学到美学再到文化不同层面的进阶,涵义演变的过程反映了中国画论家个体意识的产生与历代主流艺术精神的变迁,进入现代学术语境后,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则在与传统的对立与仿效中寻找中国现代美学的文化语境。第二章主要阐述“气韵...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关于“气韵生动”本体概念的研究
        (二)关于“气韵生动”概念现代阐释的研究
        (三)关于“气韵生动”概念的译介与传播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气韵生动”的概念史回顾
    第一节 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
        一、作为“六法”核心的“气韵生动”
        二、“气韵生动”及“六法”的标点问题
    第二节 “气韵生动”概念的历史流变
        一、唐五代:由人物画向山水画的迁移
        二、宋元:由山水描绘向生命真实的引申
        三、明清:落实于具体的笔墨技法之中
    第三节 “气韵生动”概念的现代阐释
        一、古典美学概念现代化转换的文化背景
        二、“气韵生动”现代阐释反映的美学话语建构及思维方式之转变
    小结
第二章 作为中国画学概念的“气韵生动”
    第一节 主体层面:审美心胸之进阶
        一、流动不拘的心灵自由
        二、通融合一的艺术观照
    第二节 形式层面:艺术特征之界定
        一、笔墨的浓淡繁密
        二、构图的虚实相生
    小结
第三章 作为中国美学概念的“气韵生动”
    第一节 “气韵生动”概念现代美学阐释内涵之解析
        一、艺术的本质性特征
        二、生命的本体论认识
    第二节 “气韵生动”概念现代美学阐释方法之运用
        一、西方现代美学观念的援引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回归
    小结
第四章 作为中国文化概念的“气韵生动”
    第一节 “气韵生动”概念在日本的传播
        一、还原中国文化的概念解释:以冈仓天心、青木正儿为中心
        二、对于日本学者概念译介的思考:徐复观释“气韵生动”
    第二节 “气韵生动”概念在欧美的传播
        一、“有节奏的生命力”:欧美汉学家对“气韵生动”的译介
        二、“气韵”的传播与回响:一个没有边界和中心的交流循环
    小结
结语
附录1 :中国古代画论中关于“气韵生动”概念的论述辑要
附录2 :现当代美学论著中关于“气韵生动”概念的论述辑要
参考文献
后记
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气韵生动”概念的西译与现代阐释[J]. 张艺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2]钱钟书论谢赫“六法”及相关争议评析[J]. 张艺静.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3]“气韵生动”概念的历史流变[J]. 张艺静.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4]气韵与节奏[J]. 彭锋.  文艺理论研究. 2017(06)
[5]气韵与光影——兼谈宗白华的中国现代美学建构方式[J]. 彭锋.  文艺争鸣. 2017(03)
[6]“生命的律动”——宗白华“六法”绘画美学思想探微[J]. 唐善林.  文艺争鸣. 2017(03)
[7]中日六位作家与中国画论西传——以谢赫六法为例[J]. 邵宏.  诗书画. 2016(03)
[8]中国画十论[J]. 程大利.  荣宝斋. 2016(06)
[9]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J]. 王小窕.  美与时代(中). 2016(02)
[10]出入于中西而归于本土——邓以蛰美学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J]. 孙宗美.  天津社会科学. 2015(04)

博士论文
[1]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 邵金峰.山东大学 2011
[2]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D]. 樊维艳.山东大学 2011
[3]中西古典绘画美学比较研究[D]. 张鑫.山东大学 2011
[4]“象”与“笔墨”[D]. 查律.中国美术学院 2009
[5]学科与思想:中国现代美学的起源[D]. 王宏超.复旦大学 2008
[6]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 郑敏惠.浙江大学 2006
[7]古代文论“韵”范畴研究[D]. 杜磊.复旦大学 2005
[8]艺术意味的生成[D]. 顾颖.南京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滕固与童书业: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两种范式[D]. 戚蕊.安徽师范大学 2017
[2]“气韵生动”对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标准的影响[D]. 王威威.郑州大学 2013
[3]气韵生动在中国写意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D]. 周东海.中央民族大学 2013
[4]关于绘画的气韵生动研究[D]. 安雅璘.中央美术学院 2013
[5]气韵:生命之力与生命情致的融合之美[D]. 丁鹏.中南民族大学 2008
[6]中国山水画意境美学思想的创构与演进[D]. 梁爽.西南大学 2008
[7]谈气韵对中国山水画绘画上的意义及研究[D]. 刘化宇.东北师范大学 2007
[8]气韵生动[D]. 王博.西北民族大学 2007
[9]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特质与功能[D]. 朱路昕.安徽师范大学 2006
[10]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 金昕.安徽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63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963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8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