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审美理想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1 19:26
中国山水画的兴起背后衍生出了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理想的演变这一课题的研究。本文对审美理想演变背后的深层根源的探讨,认为我国山水画的审美理想由“神品”向“逸品”转化。本文意在研究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理想的演变,而这种演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从山水画的创作风格的演变入手。但是,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必然关系,将创作风格与创作理论截然分开显然不妥当。根据中国山水画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复杂关系,山水画理论与实践之间既有必然的联系,二者之间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有些时段我们可以看到,理论对创作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在另外一些时段则又让我们看到,理论也未必就直接来源于创作实践。由于本文的任务是揭示山水画的审美理想的演变,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山水画的审美风格的演变,因此本文将以山水画的创作理论为主线,以山水画创作实践的发展为参照来探讨山水画的审美理想是如何由“神品”向“逸品”转化的。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山水画产生的发展线索,因为正是这个原因推动着山水画由“神品”走向“逸品”;“神品”的内涵及其规定;“逸品”的内涵及其规定;“神品”发展为“逸品”的一致性特征与区别性标志等方面。
【文章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山水画的兴起
2.1 发展过程:从人物画的陪衬背景到独立存在的山水画
2.2 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第3章 从人物画中的神品到山水画中的神品
3.1 神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3.2 人物画中神品与传神的关系
3.2.1 人物画审美追求的初级阶段:形似
3.2.2 人物画审美追求的较高阶段:神似
3.2.3 人物画审美追求的最高阶段:神技
3.3 山水画中的神品
3.3.1 作为人物画评价术语的神品何以可移易到山水画评价中
3.3.2 画家的主观创造力与自然得以产生的创造力的相通性
3.3.3 自然山水的精神气质的揭示
第4章 逸品的出现以及对神品的超越
4.1 逸品的提出
4.1.1 “逸品”概念的出现
4.1.2 山水画“逸品”观念大盛及其时代背景
4.2 “逸品”对"神品"的超越
4.2.1 画家身份:从画工到文人
4.2.2 画中山水:从"实体"到"载体"
4.2.3 创作性质:从遵命到游戏
4.2.4 内容特点:从形神兼备到意在形外
4.2.5 技巧追求:从熟至极至到熟外求生
第5章 结语:“逸品”审美理想的现代转变
5.1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精神领袖对明清以来的文人山水画的不满
5.2 题材和主题的变革
5.3 商品经济与“逸品”的矛盾
5.4 绘画的科学化倾向对“逸品”的价值追求的颠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山水画之精神[J]. 花仕旺,任宏霞.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2]笔墨与中国水墨人物画[J]. 苏丹.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12)
[3]从南京博物院部分藏品略论“黄公望画派”的艺术特征[J]. 赵启斌. 书画世界. 2008(06)
[4]论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境[J]. 芦景. 电影评介. 2008(10)
[5]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画语录》艺术创作思想初探[J]. 苏金成,胡媛媛. 书画世界. 2008(03)
[6]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园林设计[J]. 王妍.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3)
[7]浅谈山水画的审美特征[J]. 陈士桂,李宁. 艺术百家. 2006(06)
[8]中国现代山水画个性图式的建构[J]. 卢新颜. 上海艺术家. 2006(04)
[9]中国画技艺在瓷艺创作上的应用[J]. 谢志新,尤少华. 山东陶瓷. 2006(03)
[10]天人合一,与山传神——中国传统山水画审美情趣[J]. 汪雪媛,江葆华. 中国陶瓷. 2006(02)
本文编号:3029590
【文章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山水画的兴起
2.1 发展过程:从人物画的陪衬背景到独立存在的山水画
2.2 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第3章 从人物画中的神品到山水画中的神品
3.1 神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3.2 人物画中神品与传神的关系
3.2.1 人物画审美追求的初级阶段:形似
3.2.2 人物画审美追求的较高阶段:神似
3.2.3 人物画审美追求的最高阶段:神技
3.3 山水画中的神品
3.3.1 作为人物画评价术语的神品何以可移易到山水画评价中
3.3.2 画家的主观创造力与自然得以产生的创造力的相通性
3.3.3 自然山水的精神气质的揭示
第4章 逸品的出现以及对神品的超越
4.1 逸品的提出
4.1.1 “逸品”概念的出现
4.1.2 山水画“逸品”观念大盛及其时代背景
4.2 “逸品”对"神品"的超越
4.2.1 画家身份:从画工到文人
4.2.2 画中山水:从"实体"到"载体"
4.2.3 创作性质:从遵命到游戏
4.2.4 内容特点:从形神兼备到意在形外
4.2.5 技巧追求:从熟至极至到熟外求生
第5章 结语:“逸品”审美理想的现代转变
5.1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精神领袖对明清以来的文人山水画的不满
5.2 题材和主题的变革
5.3 商品经济与“逸品”的矛盾
5.4 绘画的科学化倾向对“逸品”的价值追求的颠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山水画之精神[J]. 花仕旺,任宏霞.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2]笔墨与中国水墨人物画[J]. 苏丹.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12)
[3]从南京博物院部分藏品略论“黄公望画派”的艺术特征[J]. 赵启斌. 书画世界. 2008(06)
[4]论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境[J]. 芦景. 电影评介. 2008(10)
[5]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画语录》艺术创作思想初探[J]. 苏金成,胡媛媛. 书画世界. 2008(03)
[6]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园林设计[J]. 王妍.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3)
[7]浅谈山水画的审美特征[J]. 陈士桂,李宁. 艺术百家. 2006(06)
[8]中国现代山水画个性图式的建构[J]. 卢新颜. 上海艺术家. 2006(04)
[9]中国画技艺在瓷艺创作上的应用[J]. 谢志新,尤少华. 山东陶瓷. 2006(03)
[10]天人合一,与山传神——中国传统山水画审美情趣[J]. 汪雪媛,江葆华. 中国陶瓷. 2006(02)
本文编号:3029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29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