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论威廉·贺加斯讽刺画中的叙事性

发布时间:2021-02-12 15:49
  威廉·贺加斯(William Hogarth)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最为人所熟知的英国画家,也是开创社会讽刺画的第一人。他在西方绘画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西方绘画的叙事性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其实西方绘画很早就担负着叙事的使命。不管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还是随后的古罗马时期,抑或是再往后的中世纪时期,都要求艺术家利用绘画来叙述神话、历史或者宗教题材,唤起观众的回忆。而观众只需通过想象来对绘画内容进行补足,由此得出一个完整而熟悉的故事。直到贺加斯的出现,西方绘画固有的叙事框架被打破。他不再选取旧有的故事作为再现内容,相反,他用绘画叙述一个新故事,用独特的图画语言向观众传达自己的道德批评和道德反省。在贺加斯看来,当时的英国道德状况恶劣,他试图用手中的画笔讥讽时事,因而有意识地以此为目标转换绘画技法。贺加斯认为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的性格,凸显背后的道德思想,唤醒人们的道德意识。为了构造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贺加斯十分重视绘画的叙事效果。他极力挖掘讽刺画的叙事潜力,以期能对观者进行一场深刻的道德教育。所以本文将从贺加斯讽刺画的叙事功能入手,结合具体作品,分别通过故事题材、审美理...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威廉·贺加斯讽刺画中的叙事性


《阿克琉斯和埃阿斯的对弈》,约公元前540年,藏于梵蒂冈博物馆

奇迹,面包,公元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叙事在贺加斯讽刺画中的重要性7图1-3《面包和鱼的奇迹》,约公元520年不仅如此,为了使故事表现得更为生动传神,贺加斯还致力于营造出极富空间感的场景。这一点与文艺复兴的乔托有着较为相似的地方,但乔托仍是为了更好地再现宗教故事,给观众传达更为真实的情感,所以在画面中运用错觉景深的绘画手法的同时,强调了人物面部情感的表达(见图1-4)。但这一切区别于前人的革新始终是以宣传教义为首要目的,乔托到最后也没有跳出这种传统的叙事框架。艺术家的被动与题材的局限性使得西方绘画的叙事模式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而贺加斯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他将自己从舞台剧中汲取而来的灵感通过其独特的叙事功能呈现在讽刺画中。回看图1-1,我们已经能从画中掉落的茶杯感受到事物的运动和时间的流逝。配合《妓女生涯》剩下的五幅版画,观众就能感受到明显的场面调度。随着不同故事场景的变换,人物形象与情绪的转变,物品的更替以及画面细节的展开,观众能从一个变动的故事框架中感受到空间的置换和时间的流逝,这难道不是惊人的叙事性突破吗?图1-4乔托,《哀悼基督》,约1305年前人的绘画止步于单一的叙事模式,他们都旨在通过固定的图式和标志性的

基督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叙事在贺加斯讽刺画中的重要性7图1-3《面包和鱼的奇迹》,约公元520年不仅如此,为了使故事表现得更为生动传神,贺加斯还致力于营造出极富空间感的场景。这一点与文艺复兴的乔托有着较为相似的地方,但乔托仍是为了更好地再现宗教故事,给观众传达更为真实的情感,所以在画面中运用错觉景深的绘画手法的同时,强调了人物面部情感的表达(见图1-4)。但这一切区别于前人的革新始终是以宣传教义为首要目的,乔托到最后也没有跳出这种传统的叙事框架。艺术家的被动与题材的局限性使得西方绘画的叙事模式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而贺加斯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他将自己从舞台剧中汲取而来的灵感通过其独特的叙事功能呈现在讽刺画中。回看图1-1,我们已经能从画中掉落的茶杯感受到事物的运动和时间的流逝。配合《妓女生涯》剩下的五幅版画,观众就能感受到明显的场面调度。随着不同故事场景的变换,人物形象与情绪的转变,物品的更替以及画面细节的展开,观众能从一个变动的故事框架中感受到空间的置换和时间的流逝,这难道不是惊人的叙事性突破吗?图1-4乔托,《哀悼基督》,约1305年前人的绘画止步于单一的叙事模式,他们都旨在通过固定的图式和标志性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西方绘画艺术的“叙事性”[J]. 李建树.  大众文艺. 2017(19)
[2]论威廉·荷加斯城市风俗画的讽刺艺术[J]. 梁骏.  美与时代(下). 2016(09)
[3]对社会道德题材绘画作品的再认识——以威廉·荷加斯的铜版组画《妓女生涯》为例[J]. 李轶凡,苏玲.  美术大观. 2014(01)

硕士论文
[1]威廉·荷加斯铜版组画《妓女生涯》研究[D]. 刘祺.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浅谈西方叙事性绘画的表现种种[D]. 李韶旭.中央美术学院 2014
[3]英国画家威廉·荷加斯的铜版画创作题材研究[D]. 李轶凡.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31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31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a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