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地域自然环境与山水画表现技法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2-22 13:38
  山水画表现技法是历代山水画家在师法自然造化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艺术语言形式,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一种外化,它秉承“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思想,既是表现客观自然物像的手段,也是画家思想情感的体现。画家所用运的各种笔法、墨法、章法等技法,意不在本身,而是作为表达画家审美意象的载体,是画家通过对外界自然山水的观察、感悟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审美追求。画家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以客观自然为依托的,因为人的主观认识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所以山水画技法的产生和发展不能脱离自然物像而独立存在。山水画技法的产生,正是在画家观察、感受自然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国地域辽阔,由于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生态等自然因素各异,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表现技法,历代山水画家都是在自然中寻找到自己的表现技法,并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个性彰显的艺术风格。董源依据江南丘陵起伏、草木繁盛的景色,创造了“披麻皴”;范宽为了表现北方关陕一带山体峰峦浑厚、石质坚凝的特点创造了“雨点皴”;倪瓒为了表现太湖一带方正、堆垒的坡石,而形成方中带圆的“折带皴”等;各种皴法是画家根据不同地域的山石形态、结构而创造出来的,山水画各种技法的产生都是来...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地域自然环境与山水画表现技法的关系


江南山水

黄土高原,山体,雨点


土堆积深厚,质地疏松,地表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属于内陆干旱地区,下雨一般都是短暂的暴雨,由于受到暴雨的冲刷作用,在黄土源和黄土崖上留下了一系列参差不齐、凹凸不平、近于垂直的雨痕”[’9](如图3)。这种痕迹就是范宽创造的“雨点被”和“短条子皱”的来源(如图4)。“雨点皱”的发明得益于自然的启示,是范宽对真山水的高度概括,真实的表现了黄土地域山石的体貌形态,完美的将关陕一带山峦苍劲厚重、壮丽雄浑的气概表现了出来。

笔法,山水画,雨点,体貌


由于受到暴雨的冲刷作用,在黄土源和黄土崖上留下了一系列参差不齐、凹凸不平、近于垂直的雨痕”[’9](如图3)。这种痕迹就是范宽创造的“雨点被”和“短条子皱”的来源(如图4)。“雨点皱”的发明得益于自然的启示,是范宽对真山水的高度概括,真实的表现了黄土地域山石的体貌形态,完美的将关陕一带山峦苍劲厚重、壮丽雄浑的气概表现了出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范宽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环境的关系[J]. 王廷华.  陇东学院学报. 2010(02)
[2]南北地域自然环境对水墨山水艺术语言表现的影响[J]. 牛金梁.  艺术探索. 2008(04)
[3]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对山水画创作的影响[J]. 安君.  大众文艺(理论). 2008(06)
[4]外师造化——北方地域特征与北派山水画创作的关系[J]. 郭薇.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7(04)
[5]地域·自然·心象——中国山水画“地域性”探析[J]. 宋卫哲.  美与时代. 2007(03)
[6]论地质科学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J]. 康育义.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01)
[7]心境·意境──山水画创作的主导因素研究[J]. 白晓军.  社会科学家. 1994(04)
[8]谈学山水画[J]. 李可染.  美术研究. 1979(01)

博士论文
[1]李可染山水画“墨法”研究[D]. 卜登科.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



本文编号:3046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46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0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